近日,随着假冒“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的身份被媒体揭穿,与其频繁同台出现的呼延惠也引起了公众关注。记者调查发现,这个自称拥有“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荣誉院士”“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出海行动发起人”等多个头衔,活跃于教育、中医药和国际合作等多个领域的所谓大咖,其实与阮少平一样是个水货。
呼延惠的头衔有多水?
呼延惠也以院士身份到处活动
呼延惠也以院士身份到处活动
呼延惠近年来以多重高端头衔出现在各类公开场合,构建了一个看似权威的专业人士形象。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其宣称的主要身份包括:
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呼延惠以此身份指导了“全球未来创变者峰会2025”,该峰会定位为青少年创新教育国际平台,号称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界能力的创新人才”。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机构虽然名称宏大,但具体成立时间、核心团队和学术成果等信息在公开渠道几乎无法查证。在“企查查”上能查到的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它的企业类型是一个私人公司。
在香港注册的研究院只是个私人公司
在香港注册的研究院只是个私人公司
“一带一路”出海行动发起人:这是呼延惠最为活跃的身份之一,她以此名义参与了多项活动。在“全球未来创变者峰会2025”的宣传中,该行动被描述为“协助中国企业和文化走向国际市场,特别是在东盟地区的落地和发展”。而在与阮少平共同出席的活动中,这一项目则被冠以“中医·中国一带一路出海行动”的名称。记者注意到,中国一带一路网是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管下的官方网站,主要聚焦共建“一带一路”的务实合作,但未收录“一带一路出海行动”这一名称。呼延惠多次自称“中医·中国一带一路出海行动发起人”的表述,但未提供官方任命文件或权威机构认证信息。
呼延惠参加清华大学的活动
呼延惠参加清华大学的活动
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荣誉院士:在与阮少平共同出席的活动中,呼延惠被介绍为“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荣誉院士”。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公众号介绍,2023年12月9日-10日,“第四届清华社区规划与社会治理高端论坛暨雄安·容东社区服务高质量发展论坛”在雄安新区举办,马来西亚林肯大学荣誉院士、客座教授,深圳市质量管理与检测促进会会长呼延惠,以“社区智慧食堂助力高质量发展的社区服务体系”为题做主旨报告。记者发现该校官网并没有公示荣誉院士的名单,而荣誉院士通常是对非学术人士的一种表彰性头衔,不等同于严格的学术认证,但普通公众往往难以区分这一点。
中医系统工程应用专家:在中医药领域的活动中,呼延惠的头衔被拓展为“中医系统工程学专家”。在第十四届亚细安中医药学术大会上,她以此身份做了《数字医学(AI)为大健康下的中医药传承带来的创新与挑战》的专题分享。多位中医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未听说过此人。
中华儿女国际联合会执行主席:据媒体报道,今年5 月,“全球AI+创新创业大赛”在香港举行,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是本次大赛的联合主办单位及东南亚赛区主办单位,中华儿女国际联合会是本次大赛的顾问单位,呼延惠既是前一个机构的院长,又是后一个机构的执行主席。她在大会发表致辞时头衔后都加了一个荣誉院士。报道介绍中华儿女国际联合会是一个服务社会的NGO组织。记者查询发现,大陆只有一个中华儿女联合会,是团中央直属的《中华儿女》报刊社发起的,但香港有一个中华儿女联合会有限公司,同样是私人股份公司。
呼延惠参加签约活动
呼延惠参加签约活动
今年3月,颢慈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及深圳鹤延未来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署正式战略合作协议,负责在东盟国家进行AI+智能生态系列科技产品或项目的转化,呼延惠以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身份参加,宣称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是在察哈尔学会的指导下,联合多家国际知名机构共同发起成立。4月29日,察哈尔学会公开发表声明,称“国际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及其公众号与本会无任何关联,本会也从未指导过该单位设立,更未允许该机构使用本会名称对外开展营销活动,本会在此严正警告相关行为人立即停止盗用、冒用以及其他侵权违法犯罪行为。
察哈尔学会的声明
察哈尔学会的声明
记者发现,呼延惠的头衔体系呈现出明显的“场景适应性”特点——针对不同场合强调不同的身份侧面。在教育领域突出其“国际研究院院长”和“一带一路”发起人身份;在中医药场合则强调“中医系统工程专家”和“荣誉院士”头衔;在商业活动中则侧重“出海行动”的国际化资源整合者形象。这种灵活多变的头衔使用策略,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受众调整自身形象,最大化其“权威效应”。
呼延惠与阮少平的“双簧戏”多在广东
调查发现,呼延惠与近期被曝光的假院士阮少平存在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两人多次共同出席各类活动,如罗浮山泰学学校的“院士”聘任活动、博罗县中医医院的调研活动、民族品牌出海行动发布会,形成了一种互相背书的模式,极大增强了各自虚假身份的可信度,这种商业站台活动可能正是呼延惠与阮少平合作的重要收益来源。
两人合作的运作模式具有明显特征:阮少平通常扮演“学术权威”角色,利用伪造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头衔提供所谓的专业背书;而呼延惠则更多以“国际资源整合者”面貌出现,强调其“一带一路”行动和国际研究院的身份,为活动增添“国际化”色彩。这种组合拳对于渴望“提升办学层次”的学校或希望“推动产业升级”的地方机构具有特殊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阮少平身份被揭穿后,呼延惠的公开活动也有所减少,显示两人的合作共生关系。
根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广东省是呼延惠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如她2021年曾以“大湾区科技创新论坛”名义在深圳举办会议,宣称有“院士出席”,实际被曝参会者多为付费嘉宾,无权威学术代表。2020年发起“国际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奖”,向获奖者收取高额费用(网友爆料称需支付数万元),获奖名单中多为中小企业主,无学术公认成果。在广东东莞、佛山等地举办“科技企业授牌仪式”,与企业合影后索要“赞助费”。
尤其是2024年至2025年期间,她与阮少平在广东多地开展了系列活动,涉及教育、医疗和商业等多个领域。这些活动通常以“学术指导”“调研考察”或“战略合作”为名,实则缺乏实质内容,更多是象征性的站台和宣传。
呼延惠与阮少平在惠州市的活动尤为密集。2024年9月21日,两人同时在罗浮山泰学学校和博罗县中医医院出现。在泰学学校的活动中,两人被聘为“天地人课程导师”,而在博罗县中医医院的调研中,两人则获得了当地卫生局和医院领导的高度礼遇。
呼延惠在广东的活动模式呈现出明确的目标导向:选择鉴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渴求学术背书的地方医院以及希望提升品牌价值的本土企业作为主要目标;通过“国际研究院”和“一带一路”等高大上概念包装自身;与阮少平等同类人士互相配合,形成“专家组合”增强说服力;最后利用机构的虚荣心理和对“高端资源”的渴望,实现站台或背书的商业目的。这种模式在广东多地复制,直到阮少平假院士身份被揭穿后才逐渐收敛。
记者致电博罗中医院吴院长,想了解一下他们与呼延惠是怎么接触上的,吴院长告诉记者,他是今年3月才从广州调过来的,对去年呼延惠来中医院参观的事并不了解。他也对之前的事进行了审计调查,并没有发现医院与呼延惠等有业务合作或经济方面的往来。记者通过企查查发现,此前与呼延惠进行战略合作的深圳鹤延未来科技有限公司虽然法定代表人是梁恒,但它与呼延惠担任法定代表人的深圳市世嘉纵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用的是同一个联系电话,接电话的人表示不认识呼延惠。而呼延惠的这家传媒公司已经被深圳福田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及2021年连续列入经营异常,原因是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通过登记的经营场所无法联系。
呼延惠的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
呼延惠的公司已被列入经营异常
应把“水货专家”列入黑名单
记者梳理网络舆情发现,网友们普遍认为呼延惠与阮少平的案例并非孤立现象,而是近年来频发的水货专家招摇撞骗事件中的又一典型。它暴露了社会对头衔的盲目崇拜,相关涉事机构审核上的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
网友们认为,一些机构可能并非完全被蒙蔽,而是抱着“各取所需”的功利心态——学校通过“院士莅临”提升形象,医院借“院士指导”彰显学术地位,而假专家则获得出场费和影响力,形成一种共谋关系。
网友呼吁,应强化资质审核的刚性机制,各类机构在邀请外部专家时,必须建立强制性的资质审核流程,并与教育、卫生等系统建立联动核查机制。要打破“唯头衔论”的文化,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健康的人才评价体系,减少对空洞头衔的盲目追捧。建立信息共享与黑名单制度,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帮助及早识别和遏制假专家的活动。教育、卫生、工商等系统可以建立联合数据库,记录各类活动的专家资质信息,对可疑人物进行标记和预警;加强法律责任追究,对于故意伪造学术身份进行牟利的行为,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南方+记者 项仙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