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2°的创新坐标:深圳走向下一个春天

作者 刘越亚;朱洪波 2025-08-26 06:31


沿着北纬22°的纬线向西,南海之滨的深圳四季常青。

年均22.5℃的气温常年驻留,这恰是大脑思考与创新“黄金温度”

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建立。

45年来,这座城市把这份创新“天赋”,写进了自己的成长轨迹。

你或许从未踏足深圳,但你的日常已悄然与它相连:清晨用腾讯微信发送的问候,出门搭乘的新能源车,工作时使用的电子设备,旅途中记录风景的运动相机……

华为、腾讯、大疆、比亚迪、影石创新——这些从深圳成长起来的名字,早已跳出城市边界,嵌入了世界运转的万千角落。

深圳崇尚速度,更懂得如何运用速度。

电动车充电,只需一杯咖啡的时间;民意诉求,三天内响应并办结——深圳正将效率革命渗透到产业与政务的细节。

开放,是这座城市与生俱来的基因。

从1980年进出口总额仅0.18亿美元,到2024年的6330.96亿美元,深圳的开放之路,是一场跨越式的奔跑。

真正令深圳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创新脉动。

如今,世界愿意来到这里“打包”创新。“深圳创造”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持续刷新全球对中国创新的印象。

深圳的基因里,始终写着“敢闯敢试”。

1987年,科技体制改革破冰;2012年,商事制度改革提速;2021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区……

深圳的每一步跃进,都以改革破题。

一座城市最终的高度,并不只由经济成就定义,更取决于它给予人的温度。

作为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深圳把最珍贵的资源,留给生活于此的人,2024年近七成财政支出投向民生,守护着约1800万常住人口的幸福感。

民生的背后,是治理与人才的同频共振。

从建特区之初仅2名技术员,到如今人才总量突破700万——这份浸润在日常里的包容,正让这座城市生长出别样的温暖底色。

45岁的深圳,已在世界创新格局中占据一席,正积蓄向前跃动的力量。

这里有世界范围内难以复制的高效产业链、山海相拥的生态底色以及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

从经济特区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始终以“闯”为使命。

北纬22°的阳光明亮,年均22.5℃的气温依旧滋养着灵感与活力。

这座城市用45年将天赋转化为创新实力,将改革融入城市血脉,将民生刻进发展基因。

热望未满,征程未半。这座被春天眷顾的城市,正带着45年的沉淀与温度,走向下一个春天的入口。

——数读45年——

GDP:2.7亿元  3.68万亿元

45年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2.7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6801.8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8.8%,经济总量居全国内地城市第三位。

规上工业总产值:0.84亿元 → 5.4万亿元

45年来,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1980年的0.8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54064.45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6.4%,全口径工业增加值2024年为12409.13亿元,两项指标总量均居内地城市首位,实现从边陲农业县到“中国工业第一城”的蝶变。

外贸:0.18亿美元 → 6330.96亿美元

深圳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的0.18亿美元,提升到2024年的6330.96亿美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23.9%,总量居内地城市第一位。

科技:高新技术产业未成规模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万家

1980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刚刚起步,当时全市与科技相关的科研机构较少,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4000亿元 → 1.56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近4000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56万亿元,年均增长10.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9.5%提升到42.3%,成为深圳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5万家,现有102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商事主体:65家 →  440万户

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时,深圳新增登记商事主体为65家;2024年,深圳新增登记经营主体56.2万户,全市商事主体累计存续总量440.4万户,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教育:各级各类学校:314所 → 2987所

45年来,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从1980年的314所增加至2024年的2987所。自2020年百万学位建设实施到2024年末,深圳累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82.5万个,增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文化:八大文化设施 → 1800多家文化设施

20世纪80年代,深圳建设了深圳博物馆(老馆)、深圳图书馆(老馆)、深圳大剧院、深圳市体育中心、深圳大学等八大文化设施,成为深圳最初的一批文体地标。2024年,深圳已建成1800多家各类图书馆(室)、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

医疗:医疗卫生机构数:74家 → 5887家

40多年来,深圳医疗卫生机构数由1980年的74家增加至2024年的5887家。2024年,全市三甲医院增至33家,每千人口床位数达到4.4张,社区健康服务机构达到970家,90%以上居民步入“10分钟社康圈”。

住房:全国首个地方性房改文件 → 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5万套

1988年,深圳率先启动全国首次住房制度改革,出台我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房改文件《深圳经济特区住房制度改革方案》。

45年来,深圳持续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加大住房建设和供应力度。2024年,深圳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10.5万套(间)、供应分配8万套(间)。

志愿服务:内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 → 注册志愿者超400万人

1989年9月,19名青年志愿者开通了“关心,从聆听开始”青少年服务热线电话,组建了内地第一支志愿者队伍,率先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模式。2024年,深圳市注册志愿者超过400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超22%;志愿组织数量达1.86万个。

人才:2名技术员 → 700万人才

深圳经济特区刚建立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员:一名拖拉机维修员和一名兽医。如今,深圳各类人才总量突破700万大关,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四年位居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榜单前三位。

人口:33.29万  → 1798.95万

1980年深圳常住人口33.29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35元,2024年人口规模发展为1798.95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提升至20.57万元。

就业:全国首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城市 → 就业登记超1200万人

1980年,中外合资企业竹园宾馆和友谊餐厅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深圳成为全国首个试行企业劳动合同制的城市。2024年,深圳就业登记人数超1200万人,新增就业20.7万人,零就业家庭动态归零。


统筹:李卓 曲广宁 杨磊 何山

撰文:南方+记者 刘越亚

摄影:南方+记者 朱洪波

制图:钟烜新(即梦AI)

整理:张会玲

编辑 文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