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可英雄,城市自有铠甲|南方莞评

作者 龚菊;马新杰;何建文;麦晴怡 2025-08-08 14:24

暴雨倾盆,涵洞积水几近没顶。一辆小车漂在水中央,生命在倒数。

三分钟,七名市民与两名民警闯入齐颈深的水中,推车、破窗、托门、伸手……在最后关头,把司机从生死缝隙里拉回了岸。

这三分钟,是一群普通人用肉身托起生命的瞬间,是这座城市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气象写照。

8月5日东莞塘厦大岭古桥涵积水潭救援现场。该事件经市民拍摄上传网络后,引发全网热议。

8月5日东莞塘厦大岭古桥涵积水潭救援现场。该事件经市民拍摄上传网络后,引发全网热议。

见义勇为,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本能反应。河南信阳的李春久,在东莞塘厦打拼30年,是第一位下水的人;不会游泳的冯国林,在评估水情后咬牙蹚进深水;刘立传最自豪的是“把司机拉出来的那一刻”;邓碧兴说,“如果眼看着车就这样沉下去,我心里肯定不好受。”没有谁天生是英雄,都是在那一刻选择向前的人。众人拾柴的救援现场,还有另一种力量——警民同心。没有指令、没有等待,专业处置与民间力量在此刻心照不宣。这种默契,来自日常的安全守护,也来自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信任。

7名下水施救人员获表彰。他们分别是:李春久、冯国林、刘立传、邓碧兴、潘勇斌、曾二军、邹林达。另两位参与救援的民警是塘厦派出所副所长赵庆辉、民警温东林。

7名下水施救人员获表彰。他们分别是:李春久、冯国林、刘立传、邓碧兴、潘勇斌、曾二军、邹林达。另两位参与救援的民警是塘厦派出所副所长赵庆辉、民警温东林。

见义勇为,更是这座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体共识。8月7日,东莞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东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为7位市民颁发见义勇为确认证书与奖金。这不仅是褒奖,更是一面旗帜——让“好人有好报”的信号传遍全城,形成“人人崇尚见义勇为、人人支持见义勇为、人人敢于见义勇为”的良性循环。

“致塘厦桥洞救命恩人”被救司机李先生专程致谢。

“致塘厦桥洞救命恩人”被救司机李先生专程致谢。

护好一人“勇”,激励千千万。今年3月,《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正式实施,为勇敢者撑起制度保护伞。如今,作为平安东莞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见义勇为事业已建立党政领导、政法等多部门横向联通的统筹体系,并出台了奖励保护办法、基金会章程、认定标准、奖励金发放办法等制度。今年以来,东莞已评定见义勇为人员112人,同比上升20.43%。数字背后,源自“友善东莞”的温度,也植根于“平安东莞”的厚土。

见义勇为,从来不是踽踽独行,而是你我共同拾级而上。风雨终会停歇。那些在水中拼尽全力的身影,会重新融入人群,和你我擦肩而过。而正是因为这些凡人善举,这座城的平凡日子才如此珍贵。

当每一名普通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当城市为每一份善意提供支撑和回响,这座城市便会自然生长出最坚固的铠甲。这套铠甲,推动着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让“大义东莞”的底色愈发温暖明亮。这套铠甲,藏着人城共生共荣的深层默契,积蓄着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十足底气。

相关报道:

特写|东莞暴雨:10分钟、9人、5秒钟的生死边界接力

“致塘厦桥洞救命恩人”,被救司机手写感谢信,返回东莞当面致谢

视频|点亮友善平安城!东莞7名下水施救人员,获认定见义勇为

“再来一次还会去救!”东莞暴雨砸车救人市民获认定见义勇为

文字:南方+记者 龚菊 马新杰 何建文

图片:麦晴怡

策划:靳延明

编辑 毛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