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杨晓彤 在孩子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你是否听到或说过这样的话:“你怎么这么笨!”“才考这么点分,就是你拖了全班的后腿!”“我说你是猪都侮辱猪了……”这些“伤人不见血”的话语,也许出现在成绩公布后老师、家长们“恨铁不成钢”,又或者是大人们无意间说出的一句抱怨。这些批评的出发点大多是“为了你好”,但对孩子而言,却尤为刺耳、难听。
每一句“你怎么又做错了”,都有可能被孩子内化为“我永远不够好”,每一次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或许都在种下自卑与焦虑的种子。在学生成长的路上,批评教育无疑是必要的“导航”,指引孩子向善向上的必要教育手段。但什么样的批评,能引导孩子阳光成长?又有哪些话语,可能无意中刺痛了孩子的心灵?
在广州,保护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直都是头等大事。2024年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明确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主体的责任,以立法形式在全国率先回应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诸多难点。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家长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其自尊心,激励上进,严禁打骂、贬损、冷暴力以及其他伤害学生情感的言行。学校应当列出不尊重学生人格、伤害学生情感的禁语,在教学与管理中禁止使用。
为了进一步落实《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的规定,更科学、系统地厘清校园和家庭中批评孩子的边界,南方都市报、南都校探联合郑子殷政协委员工作室,共同发起“校园和家庭中对孩子批评教育的边界”问卷调查(可点击超链接或扫码填写)。通过这份问卷,我们将广泛听取来自教育工作者、家长、心理专家等多方的真实声音,梳理出不适宜在教育场景中使用的“批评关键词”,形成一份具有指导意义的“禁语清单”,同时它也是一份“如何说话”的启示录,旨在为各级学校和家庭提供参考。
诚然,孩子的成长需要适当的引导与惩戒,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可以无分寸、无底线。理性的批评,应该是讲道理、有逻辑地帮助孩子认知错误、重建目标、提升自我,而不是将他们推入羞辱与否定的情绪漩涡。
语言作为日常教育的第一落点,引发了越来越多学校与家庭的思考。教育者的每一句话、家长的每一次交流,都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南都和郑子殷政协委员工作室诚邀广大教育者、家长以及各界公众参与此次问卷调查,分享您宝贵的见解与思考,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温暖、更理性、更有边界感的教育环境。批评教育应有力度、直指问题,但决不能失去关爱的温度、伤害孩子人格尊严。愿学校、家庭用更有智慧的语言,守护孩子的心灵不被言语所伤。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