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位数缩减、入住率低迷, 养老机构如何实现“盈利突围”

南方+  2025-10-24 09:02

今年10月是第16个全国“敬老月”,提出“共建老年友好社会”的主题。近日,一场“银龄未来——全球&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养老新生态”主题活动在广州举办,中法两国养老领域权威专家深度探讨中国养老模式创新、欧洲经验本土化、科技赋能养老等核心议题。中国养老服务如何突破“盈利困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供需失衡

养老产业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进入老龄化社会。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中国只用了21年,而美国则花了60年。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亿,占总人口的22%;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2.2亿,占全国人口的15.6%。

有数据预测,到2050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人比例将接近4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养老机构正面临严峻的盈利挑战。

“养老成本中,20%—25%是房租成本,35%—45%是人力成本,10%是运营成本,10%是折旧成本,剩下的就是利润。”上海交通大学老年产业研究所所长张乃子指出,成本控制是盈利的关键。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40.6万个,养老床位合计799.3万张。这一数字与2023年末相比,养老床位缩减了23.7万张,连续出现下滑。这一细微变化背后,或许揭示着中国养老产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45%,部分区域甚至出现床位空置率超60%。业内认为,养老机构需要达到60%以上入住率才能实现盈亏平衡,低入住率给盈利带来巨大挑战。

更值得关注的是,养老产业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中国老年护理行业规模年均增长12%,2025年预计突破万亿级规模,但专业护理人员仅70万,缺口高达300万。

以上海为例,平均期望寿命已达83岁,医学上认为,80岁以上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最常见类型)发病率达到约30%,对专业护理提出更高的需求。

而从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来看,虽然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均在下滑,但护理型床位占比大幅攀升,从58.9%上升为65.7%,显示养老服务刚需的市场趋势。

中国养老机构实现盈利才能持续提供优质的老年服务,如何赚钱是行业目前面临的最大痛点。“高端养老机构床位过剩,入住率不高,同时普惠性服务匮乏。”张乃子指出,这是当前中国养老产业亟须解决的问题。

嵌入社区

养老产业的破局之道

面对结构性矛盾,养老产业各方参与者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社区嵌入式养老成为破局关键。“老人喜欢住在市中心,离家近,环境熟悉,生活便利,”张乃子表示,“社区嵌入式养老能够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求。”

智慧养老同样展现出巨大潜力。张乃子举例,上海社区智慧养老平台通过物联网集成、AI预警系统,成功降低意外事故率65%。

不过,智慧养老产品也面临实用性的质疑。“防走失手环,很多时候被痴呆老人扯掉了,不实用。”业内人士指出,智慧养老产品需要更有针对性,例如智慧药盒,需要解决的是老人记性不好、重复吃药的痛点。

在服务模式上,居家照护正在重新定义居家养老的概念。“居家养老是伪命题,真正需要的是居家照护,这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保障。”张乃子强调,“盖养老院千万不能盖成医院、宾馆,要盖成家。”

提升服务

国际经验给中国的借鉴

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中,国际经验提供了宝贵参考。

招商高利泽广州番禺国际康复颐养中心是首个中法合资的养老机构,2018年正式运营,由招商蛇口与法国高利泽集团联合打造。

招商高利泽医疗总监莫妮克在接受南方+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利泽广州养老项目中有132个床位,目前入住120名长者,其中60%—80%都有认知下降的问题。“蒙台梭利法”在老人照护中的创新应用,成为中心一大特色。这种源自教育领域的方法,被创新性地应用于老年人照护中。莫妮克解释,通过环境调整和个性化活动安排,可以帮助认知障碍长者维持现有功能,提升生活质量。

法国经验的另一核心是早期筛查与干预。莫妮克指出,欧洲国家在老年医学领域的经验值得借鉴。法国养老机构中,入住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7岁,多数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建立完善的老年病科体系和早期筛查机制至关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ICOPE(老年整合照护)模式,通过定期评估和及时干预,能有效预防和延缓功能衰退。

然而,国际经验在中国落地仍需适应本土化需求。高利泽中国执行总裁杜立伟表示:“中国养老模式仍以医疗为主导,欧洲更倡导营造居家般的生活氛围。”他们的解决方案是融合两者创建医疗社交结合模式,既保障专业医疗支持,又注入人文关怀服务。

杜立伟指出,2035年,亚洲将承载全球60%的老年人口,相当于21亿规模中的12.6亿人,银色浪潮将更加深度影响社会结构、城市形态、交通设施乃至全民消费方式。法国提前20年应对老龄化,养老经验将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更多借鉴。

“新一代养老社区正朝着‘医疗护理、营养服务与长寿科学三位一体’的方向演进。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实现对每位长者生活中风险与机遇的精准洞察,显著提升服务品质。”杜立伟指出,未来打造新一代长寿社区将成为“享老生活”的全新里程碑。

价值重构

跨境养老的新机遇

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养老正成为银发经济的新蓝海。

来自大湾区医疗集团的一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近10万香港长者定居广东,较10年前增长40.5%。这一“北上养老潮”背后是香港与内地巨大的成本差异。

数据显示,香港2023年的医疗开支为2830亿港元,人均38472港元;而全国2023年人均卫生总费用为6425元。这种成本差异使得跨境养老具有显著经济性。

香港也在推进一系列政策创新,加速推平“跨境养老”的门槛。例如“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让香港长者可在指定医疗机构使用医疗券,每年2000港元额度;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进一步扩容到24家,并将试点为入住香港长者提供每人每年门诊费用人民币1万元及住院费用人民币3万元的资助。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跨境养老仍面临一些挑战,如粤语护理人员比例不足30%,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医疗支付壁垒、文化差异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中国养老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价值重构。银发经济浪潮中,那些能够真正理解老年人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实现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机构,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南方+记者 严慧芳

编辑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