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圣火耀珠江,奋斗豪情满湾区。
11月的粤港澳大湾区,热情涌动,亿万目光聚焦于此。今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主火炬将熊熊燃起!
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见证。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6年多来,粤港澳三地协力共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持续增强,推动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展望未来的全新出发。
十五运会,是历史赋予粤港澳三地的特殊使命,更是“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另一种表达。本次全运会首次由多地区联合承办,是香港和澳门回归之后,首次共同举办全国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为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实践平台和制度性抓手。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
今晚,全运圣火点亮大湾区的夜空。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书写“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绚丽篇章。
突破
体育盛会见证三地协同
这是一次全新的突破。
夜幕降临,俯瞰伶仃洋,港珠澳大桥如巨龙般横跨碧波,连接起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这片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正迸发出无限活力。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近年来,粤港澳三地合作愈发密切。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到规则衔接、产业协同、人文交流……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6年建设,硕果累累。从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到“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首次排名全球第一,珠江口5.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日新月异的融合发展,让一个世界级城市群崛起在南海之滨。
当发展的浪潮遇上体育的激情,十五运会,为大湾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些宝贵经历让粤港澳有更强的实力、更足的信心,接得住这次“突破”。
“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可以推动设施配套与组织保障体系的完善,这就像‘奥运效应’,将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香港体育协会暨奥林匹克委员会会长霍震霆看来,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为大湾区协同发展按下“加速键”。
体育从来不是孤立的竞技活动,它能展示和塑造一个区域的对外形象。
盛会的成功举办,展现的是发展的志气。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十五运会,便是体育事业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它是我国首次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条件下举办体育盛会的有益尝试。
盛会的成功举办,展现的是创新的锐气。作为首届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全运会,这不仅是一场全民共享的体育盛会,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动体现。三地大胆闯、大胆试,通过高频次、多层级的沟通协商,实现制度差异壁垒的突破,在跨境赛事、口岸通关、人车证件、食品安全、绿色办赛、赛事日程等六大重点领域达成共识。
盛会的成功举办,展现的是前进的朝气。体育是连接人心的纽带,更是展示形象的窗口。在粤港澳联合办赛的进程中,“同生活、同运动、同体验”成为三地人民的共同追求:赛场上,运动员将跨越地域界限同台竞技;赛场下,观众将共享体育激情、感受湾区魅力。
十五运会不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体育盛宴,更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它向世界展示着“一国两制”制度的独特优势,展现着世界级城市群的崛起活力和中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昂扬姿态。
创新
用科技魅力展现大湾区活力
这是一次创新的表达。
11月2日上午,十五运会火炬传递在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举行。火炬穿过港澳广深四城的地标,市民观众走到街头,为火炬传递欢呼喝彩。
在大湾区,看全运会,仿佛观看一场科技盛宴。
全运圣火,源于深海。其源火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的“海马冷泉区”,这是全球体育史上首次深海取火。
本届全运会引入了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低空飞行器等进行火炬传递或串联路段,凸显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产业优势,展示科技与体育的深度融合,科技含量十足。
在深圳,来自乐聚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夸父”,以0号火炬手的身份亮相。作为“深圳智造”的代表,“夸父”手握1.6公斤重的火炬,无需技术人员陪跑,奔跑步伐稳健、动作自然,完成第二棒与第三棒之间的传递。这是全球首次由人形机器人参与并独立完成火炬传递。
十五运会,也是一场创新的叙事。接过全运会的旗帜,粤港澳三地如何在万众期待中完成一次以“创新”为标签的表达?
创新,体现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开幕式中。
十五运会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包括“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个篇章,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壮阔图景。“与2010年亚运会开幕式相比,我们这次更加强调大海的胸怀、海天一色的景象和十五运会全民健身蓬勃发展的精神气质。我们的创意也是基于这个特点展开的。”开幕式艺术总监陈维亚介绍,粤港澳三地文化都与“水”息息相关。作为首次粤港澳三地共同举办的全运会,开幕式创意将紧紧抓住“水”元素,使开幕式展现出“水的灵气”。
创新,体现在别具匠心的竞赛组织上。
11月8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自行车公路赛男子个人赛正式开赛,这是本届赛事中唯一跨越粤港澳三地的标志性跨境赛事,也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跨境赛事。
本次跨境自行车公路赛采用“前置查验+闭环管理”模式,实现参赛运动员的6次“无感通关”。赛事采用了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感应设备,实现赛前通过人脸识别和RFID技术快速核验身份、赛中利用无人机和电子围栏全程监控、赛后自动完成通关核销,整个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
创新,体现在别出心裁的场馆设置上。
十五运会赛事项目分布在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19个城市,是全运会历史上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却不新建大型场馆,90%以上的竞赛场馆利用现有场馆改造升级。不同城市的场馆,形成有效互补,体现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和“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
交融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这是一次交流的盛宴。
三地联合举办的运动盛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广大民众的一次“大联欢”,更是全国各地文化交流的大平台。
行走在香港维多利亚公园,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与“乐融融”随处可见,“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的旗帜随处可见;在澳门的十五运会特许商店里,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徽章、冰箱贴和玩偶,深受消费者喜爱。
粤港澳三地的文化,在十五运会这个大舞台上,向全国乃至世界传播。
十五运会组委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柯岚表示,全运会对于澳门而言,不仅是十几天的赛事,更是“让历史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让世界走进来”的重要契机。“我们将借助全运会的平台,进一步深化文体旅资源的交汇发展,推动‘赛场即景点、观赛即旅游’的融合模式,将精彩的赛事转化为深度融合文体旅的超级媒介,体现全运会的核心价值,也凸显澳门历史与现代交融、东方与西方荟萃的城市特质。”
数据显示,随着赛事临近,大湾区主要城市的旅行预订热度快速上升,广深的旅行搜索量周环比增幅超40%,港澳的旅行搜索热度也有明显上升,“体育+文旅”正激活大湾区消费。
十五运会,是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奔跑的又一个起点。
体育强则中国强。十五运会的价值,早已超越赛场的胜负——它是锤炼大湾区治理能力的“试金石”,通过赛事推动城市服务升级;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开放水平的“助推器”,以赛事为窗口吸引全球资源;更以“科技赋能体育、体育连接文化”的新模式,为全国城市群提供了“赛事营城”的鲜活样本。
珠江奔涌不息,湾区奋进不止。
粤港澳三地将以“大胆闯、大胆试”的拼搏精神,办好这场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当《天海一心》的旋律响起,这片土地正以最饱满的姿态,向祖国八方宾朋发出邀请:粤港澳大湾区,准备好了!
南方+记者 梁时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