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维 辰
近期,从演员到企业家再到两院院士,不少名人“被直播”:不法商家利用AI技术仿冒公众人物形象,在直播、短视频等环节发布营销信息,误导网民。日前,国家网信办表示,已累计处置仿冒公众人物账号1.1万余个,将继续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对利用AI仿冒公众人物开展直播营销问题保持高压严管态势。
被AI盗播,多名温峥嵘同时直播带货
擅自利用AI生成他人形象,借名人之口替自己宣传,说白了就是免费蹭名人流量,这不仅是侵犯被仿冒人士肖像权、消费者知情权这么简单。比如,不少知名专家被不法商家仿冒,用于养生、瘦身等虚假宣传,销售各类商品,误导消费者,医院、医生深受其害。此外,如一位被仿冒人士所说,视频里的错误信息也会让“学界长期以来的科普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过去那些错误认知出现了反流或加重,这点比对我个人影响还要坏”。
换言之,AI仿冒名人视频或者说AI造假更持久、更深层次的危害在于,以假乱真。当眼见不为真、耳听不为实,社会信任机制被一点点瓦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也将不断上升,影响不可谓不大。
AI造假技术门槛低,众所周知。按道理说,《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明确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亮明身份”,但名人IP自带强大流量与极高公众信任度,利益驱动下,不法商家或用极小的字体显示、将标注藏在角落,有意淡化AI生成标识,或通过境外生成工具等手段直接绕开标识要求,导致责任主体难追溯。
而即便维权成功,判赔金额往往不够支付维权成本,且侵权者换个号就能“满血复活”——张文宏医生曾表示,“这些假的AI合成信息就像蝗灾一样,一次又一次发生,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演员温峥嵘最近自曝被AI换脸盗播,其团队工作人员反映,造假账号被平台下架处理,有的则刚下架就换个形式重新出现——凸显AI造假治理之困:维权成本高,违法成本低。
名人维权尚且如此艰难,普通消费者又有多少应对之力?捉拿“AI李鬼”也好,更广泛意义上的治理AI造假也罢,不能只靠被仿冒人士、消费者单打独斗,而需社会共治;面对AI技术变化快、不法商家“换马甲”成本低等特点,也很难指望有什么“一吃就见效”的“根治灵药”。治理AI造假、捉拿“AI李鬼”,是场持久战。
技术层面,生成和鉴伪的对抗性非常强,平台需持续长期投入,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审核,精准识别规避标识要求的“绕路者”,优化举报激励机制,强化维权支持,更好落实主体责任。治理层面,今年10月,北京查处首例滥用AI技术发布虚假广告案,对“AI李鬼”新业态乱象亮剑,跨部门协调机制与系统性治理不断完善,如何提高违法成本有待探索。而对于公众而言,以假乱真时代到来,如何应对AI风险隐患成为必答题,辨别意识和能力也已成为必备素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