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中西医合璧,努力拓展肿瘤患者生命宽度

作者 张柳青 2025-07-21 11:48

新疆库尔勒,距离广东梅州四千多公里,这是肿瘤患者肖女士的求医之路。

今年5月,肖女士因肺癌术后出现咳嗽、胸闷等问题,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田家炳医院)求医,在副院长李佳殷为其制定的个体化中医药治疗方案下“重获新生”。

这不是个例。同样在今年5月,福建厦门的晚期肠癌患者刘女士,确诊时已肝转移,在多家医院求治无果,经亲友推荐找到李佳殷。经“中药+化疗+靶向”的综合治疗,她不仅肿瘤缩小,化疗的毒副作用也大幅减轻。出院时,她和家人将锦旗与手写感谢信送到医生手中。

这些跨越山海的信任,背后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肿瘤科近年来实现惊人蝶变的最好力证。

该院成立于2017年的肿瘤科,曾因人才流失、患者信任度低陷入困境。广州中医药大学与梅州市政府合作共建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后,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先进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带来医院,给这个年轻的科室带来改变,在一年多时间里实现“两级跳”:2024年5月成为梅州市中医重点专科,2025年1月跻身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这条破壁之路,藏着中医肿瘤学科在基层医院的创新与突围。

破局:从“空床过半”到“一床难求”

2023年3月,挂职副院长李佳殷初到梅州医院肿瘤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记忆犹新:35张病床空了近一半,科室前任主任离职带走大量患者,年轻医护人员面对“留不住病人”的困局束手无策。

“兄弟科室不认可,患者来了也转头去其他医院,连我们自己人都没信心。”肿瘤科副主任张聪回忆道。

转机始于一个精准的判断。李佳殷发现,梅州地区肺结节、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而西医对这类“良恶交界”的病变多建议“观察等待”,患者往往陷入“怕癌变”与“不愿手术”的焦虑中。“这正是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用武之地。”他当即牵头开设“结节中医调理门诊”,提出“痰凝、气滞、血瘀”的核心病机理论,推行“一人一方”的个体化治疗。

来自梅州本地的张女士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她右肺8毫米的混合磨玻璃结节在当地医院观察半年无变化,被建议手术。李佳殷根据其“痰湿体质”开出化痰散结的方子,两个月后复查,结节完全消失。“不光结节没了,常年的失眠和胃胀气也好多了。”张女士送来的锦旗上,“妙手仁心”四个字格外醒目。

这样的案例逐渐积累:甲状腺4a级结节患者治疗后,彩超显示大部分结节消退;乳腺结节患者不仅肿块缩小,伴随的焦虑情绪也显著改善……“中医调理”的口碑像涟漪般扩散。许多患者康复后,主动将罹患肿瘤的亲友介绍而来,形成良好的连锁效应。

对于肿瘤患者,李佳殷更强调“中西医协同作战”。他常对团队说:“早期患者该手术就找外科,术后康复交给我们;晚期患者不能硬攻,要靠中医减轻痛苦。” 这种“专业分工+无缝衔接”的模式,打破了医院长期存在的“科室壁垒”。

82岁的肺癌患者黄老伯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因高龄且伴随骨转移,家属拒绝化疗,梅州医院肿瘤科采用“靶向药+中药”方案,三个月后肺部肿瘤缩小近半,呼吸不畅的症状基本消失。“中药不仅没让老人遭罪,还把靶向药的皮疹反应压下去了。”黄老伯的儿子感慨道。

随着口碑扩散,更多患者慕名而来。一年间,肿瘤科病床使用率跃升至90%以上,出现“一床难求”景象。

融合:当中医“遇见”现代肿瘤学

“西医是基础,中医是特色。”这是李佳殷从导师林丽珠教授处继承的理念:“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医生,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其次要成为专业的肿瘤科医生,深谙现代肿瘤学进展;最后,才是一个优秀的中医肿瘤科医生,拥有深厚的中医造诣和特色。”

来到梅州后,他将导师的“三层进阶”理论落地为具体诊疗规范:对每位患者先做全面西医评估(分期、基因突变等),再结合中医体质辨证,最后制定“西医定标、中医调靶”的方案。

这种融合在技术层面更为生动。科室的微创介入手术室里,一边是CT引导下的放射性粒子植入(西医技术),另一边的中药房里,药师正根据处方调配“扶正消瘤汤”(中医方剂)。80%的肿瘤患者在这里接受“双轨治疗”:术后用中药预防复发,放化疗期间用中药减毒,晚期用中药改善生活质量。

在晚期肠癌肝转移的刘女士治疗中,中药显著缓解了她的恶心、乏力症状,使化疗得以持续;对于颈部淋巴结肿大压迫气道的患者,团队植入放射性粒子持续照射,避免开刀创伤……

疗效带动信任升级。2024年5月,肿瘤科入选梅州市中医药重点专科;短短8个月后,又跻身广东省中医药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实现“两级跳”。

突围: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以前肿瘤科像‘孤岛’,手术归外科,放疗归放疗科。”李佳殷刚来就发现问题。他牵头制定“肿瘤患者转诊标准”:早期患者由肿瘤科评估后转外科手术,术后转回肿瘤科做辅助治疗;需放疗的患者,由肿瘤科与放疗科共同制定剂量和疗程。

技术突围的背后是平台支撑。2024年8月,广东省中医临床研究院梅州分院揭牌,带来250万元科研经费和8个名医工作室(涵盖肿瘤、心血管、脾胃病等)。每月,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的专家都会来梅查房带教,林丽珠教授的团队更是定期远程会诊,为复杂病例把关。“以前看疑难病例要送广州,现在专家‘上门’,患者省了多少事。”张聪说。

人才梯队的建设是长远之计。科室现有7名医生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4人,还有5名在读研究生。每位医生既有院内带教老师,又有广中医一附院的导师,定期轮岗进修。“我们要打造‘带不走的团队’,就算我挂职结束,科室也能持续发展。”他说。

硬件的升级同样关键。如今的肿瘤科拥有直线加速器、微波消融仪等先进设备,能开展放射性粒子植入、动脉化疗栓塞等微创技术。2024年开展的“肝癌TACE术+中药扶正”项目,让中晚期肝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延长近3个月,打破了“肝癌难治”的困境。

从“空床”到“满床”,从“质疑”到“信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梅州医院肿瘤科逐步成长,以融合为桥,以创新为帆,在守护生命健康的航程中行稳致远。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黄蕊

编辑 马吉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