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4时,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从廉江进入湛江,给湛江市带来严重风雨影响。赤坎迅速启动平急转换机制,下沉一线开展防风防汛工作,筑牢防范应对台风“韦帕”的防御线。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7月19日上午,赤坎区委组织部向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发出《关于在防范应对台风“韦帕”工作中启动平急转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倡议书》,赤坎区各个工作群中消息不断刷新,迅速启动的平急转换机制让整个城区的防风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赤坎区8个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全员下沉挂点村(社区),48个村(社区)党组织迅速落实防风防汛工作要求,区街村三级共组建临时党支部56个,防风防汛党员先锋队、应急队48支,全面开展隐患排查、设施加固、人员转移等重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风未至、防在前,平急转换迅速启动
赤坎区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全域风险排查,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坚守“责任田”,广大党员干部奔赴不同岗位开展防风防汛工作。区文旅体局检查金沙湾浴场、老街防台情况;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前修剪南方路、寸金一横路等路段行道树,修剪师傅站在升高车操作平台上,地面同事仰头喊道:“小心点,这根树枝歪得厉害!”枝干在电锯嗡鸣中落地;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检查10个在建项目,排查整治隐患25项,发出预警5次,所有项目均已预警到位;区供电局检查重点用户用电设施,清理树障黑点22处,巡视46条配电线路和12座地下配电房,及时消除隐患,确保各类风险早发现、早处置。依托全域排查、精准处置的扎实举措,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防控体系。
冲在先、守一线,党员干部勇于“战风”
赤坎区广大党员干部全员下沉一线,以网格为单元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将防风防汛服务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7月20日清晨,在台风将近的喇叭提醒声中,寸金街道西苑社区干部冯洁琼和刘少凤拎着饭盒敲开辖区独居老人曹阿姨的家门,打开饭盒,冯洁琼不久前做的豆腐炖肉还冒着热气。两位社区干部边和曹阿姨拉家常,边检查门窗,并叮嘱她不要出门,做好防风准备。曹阿姨笑着说:“小冯真贴心,刮风下雨都想着我。”
中华街道党员干部分片走访无人居住危旧房、隐患性自建房等重点区域,对危险区域人员进行疏散转移;民主街道全面摸查应转移群众并做好动员工作;中山街道组织党员在隐患房屋处拉警戒线,重点走访老旧小区、低洼地段及独居老人等群体,入户宣传防风要点。
北桥街道认真落实防风要求,党员干部上门入户,确保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应转尽转、应转早转”;沙湾街道依托学校等场所全面启用2个临时安置点,党员干部将被褥、凉席等物品整齐地摆放在安置点中;南桥街道党员干部深入小区、商铺发放防台风宣传资料500余份,面对面为居民讲解防风注意事项,调顺街道重点排查工地工棚、危房旧房,以及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重点人群,落实转移安置和服务保障。通过“宣传引导+贴心服务+转移安置”的组合举措,赤坎区构建暖心高效的台风期间民生保障网络。
聚众力、护安全,期待风雨后的阳光
赤坎区统筹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在风雨交加中筑牢防风防汛屏障。区、街、村(社区)三级加强联动协调,强化应急统筹调度,针对台风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开展实时研判与处置部署。各级党组织建强应急处置队伍,整合各单位“双报到”党员及街道、社区力量组建专职应急队伍,确保指令下达后快速响应、高效行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靠前指挥,形成“预案完备+值守严密+响应迅速”的闭环保障,筑牢坚实可靠的应急处置防线。
7月21日清晨,呼啸一夜的风雨仍未停歇,“红马甲”就奔波在人民大道、中山一路等大街小巷中,搬树枝、抬杂物、清理下水道、扶起倒下的围栏……防风防汛党员先锋队、应急队就地转换为灾后恢复突击队,熟练地用着油锯、铲子、扫把等工具迅速开展道路清障、垃圾清理等工作。
在沙湾街道的临时安置点中,街道和社区的党员干部一大早就送来早餐,居民边吃早餐、边聊着“韦帕”到了哪,驻点值守党员志愿者正分成几队,准备将居民一一送回家中。
赤坎区坚持细化服务、强化保障,在台风过境后,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巡查,分片统计房屋受损、树木倒伏、道路隐患及户外设施损坏情形,重点查看影响通行、影响居民生活的情况,分批安排党员干部前往不同区域进行清理,尽快疏通道路、排除隐患。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积极动员新兴领域党员、社会组织和物业公司等开展巡查、清障等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台风“韦帕”过境后的早晨,为生活而奔波的人们不断走过清理完毕的道路,党员干部在道路两旁、田间地头清理着树枝杂物等台风留下的印记,熟悉的“烟火气”正慢慢回到赤坎大地。
南方+见习记者 周梦雅
通讯员 龙金秀 谭隽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