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刺伤竟致多器官衰竭!深圳男子险丧命,元凶是它

作者 苏国锐 2025-07-28 14:19

日常生活中处理鱼类时被刺伤,很多人或许觉得是小事。但深圳宝安市民张先生(化名)万万没想到,被一条淡水鱼刺伤手指,竟让他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

近日,张先生在家处理购买的叉尾鮰鱼时,左手食指不慎被鱼刺扎伤。起初,他并未在意这个小伤口,也未做任何处理。

到了晚上,他被刺的手指开始红肿疼痛,还伴有麻木感。察觉情况不对后,张先生前往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被医生诊断为“左食指鱼刺伤并严重软组织感染”收治入院。

此时,张先生的手指已青紫肿胀,呈灰白色,无法活动,整个右手手掌也明显肿胀,还出现了心率增快、寒战等症状。重症医学科医生会诊后,考虑其发生脓毒血症,且怀疑是创伤弧菌感染所致。

手足外科团队为张先生实施了左食指、手掌切开减压引流术,术后将其转入ICU。但术后,张先生情况持续恶化,出现发热、心率快、血压低、多脏器功能障碍、血小板低下、无尿、酸中毒明显等症状。

同时,从他伤口分泌物中培养出了创伤弧菌,证实其因鱼刺伤感染该菌,引发了脓毒血症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

重症医学科团队立即对其采取脓毒症集束化管理,包括呼吸机辅助呼吸、血液净化、升压、抗感染、升血小板等综合治疗。经过全力救治,目前张先生感染得到控制,生命体征平稳,已转入普通病房。

据了解,创伤弧菌常栖息于海洋中,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并列为人类感染疾病的三大弧菌。接触被该菌污染的海产,如被海洋鱼类、贝类、虾、鱼钩等刺伤,或食用生蚝、生鱼片等,都可能感染。不过,也有因食用淡水鱼虾、昆虫叮咬或无伤口及海水接触而感染的案例。

这种细菌虽相对罕见,但凶险异常。感染后,患者初期会出现发烧,皮肤受损部位发红、起水疱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发展,导致皮肤组织大面积坏死、全身中毒,进而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且感染后发病极快,48小时内死亡率可超50%,72小时内未得到相应处理,病死率更是高达100%。

松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李华提醒,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尽量将水产煮熟后再食用,避免生食;避免受伤或将皮肤伤口暴露在海水中;从事海边工作或在海边游玩挖螺、挖螃蟹等活动时,要做好防护,戴手套、穿靴套;挑选、处理或食用海鲜时,注意不要被尖刺扎伤,尽量戴手套操作。

若不慎被海鲜刺伤,切勿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因创伤弧菌是嗜盐性细菌,应立即用清水清洗并消毒。若接触海水或食用海产品后出现发热、肢体感染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撰文:苏国锐

编辑 李定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