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天上掉的!”97岁抗战老兵回忆作战经历

南方+  2025-07-18 08:00
02:27

“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天上掉的!”97岁抗战老兵回忆作战经历

1942年秋夜的枪炮声,依然回荡在陈作明耳边。

14岁的他和村民仓皇逃往深山,在山上他目睹了终生难忘的暴行:日军放军马践踏着即将成熟的稻田,留给乡亲们的只有绝望的颗粒无收。

这个目睹家园被毁的少年,毅然扛起了枪。1945年3月,陈作明与同村三兄弟秘密加入东江纵队。从第一次保护当地群众,到深夜突袭日军炮楼,他迅速从见证者成长为无畏的战士。“敢打日军很光荣!”他回忆参军那一刻:“感觉自己变了个人。”

日本投降那夜,他和战友们欢呼雀跃,甚至有人笑喊:“我还没打过瘾呢!”但笑声背后,是14年浴血换来的:“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天上掉的!”

加入了东江纵队的陈作明战斗在一线。

加入了东江纵队的陈作明战斗在一线。

14岁,眼见日军毁稻田

1938年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惠阳大亚湾登陆,惠阳、广州相继沦陷。

陈作明出生在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湖洋田村一个山区贫农家庭。在他8岁那年,父亲早逝,母亲独自抚养他和弟弟长大。家里只有一亩二分田维持生计,饥荒时候借钱借粮被高利贷压垮。10岁的陈作明辍学帮工,曾捡别人刨剩的红薯根充饥。他记得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没有吃过一餐饱饭,没有穿过一件好衣,到了冬天也是打赤脚干活。”

“1942年秋天那个晚上,枪炮声突然响了。”陈作明跟着村里人摸黑往山上跑。

天亮了,他从山上往下看,宁静的山村被惊扰。“日军在村口看到人就抓,看见东西就抢。”那时正值秋收季节,日军放马在田里踩踏庄稼吃谷子,家里的家畜也抢夺一空。那一年,村里人颗粒无收。

“我堂哥亚九,没跑掉被抓去当挑夫。他想跑,被日军用刺刀刺伤手掌心。”后来亚九哥逃回家了,可那只手落下终身残废。

1945年陈作明加入东江纵队抗日救国。

1945年陈作明加入东江纵队抗日救国。

日军在正果镇扎了营,十里八乡没一天安生,天天提心吊胆过日子。“大家又恨又怕,敢怒不敢言,这就是当亡国奴的悲哀。”陈作明回忆道。

后来,村里来了位教书先生,叫陈惠清。陈作明清楚地记得:“先生白天教书,晚上办夜校,向大家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后来陈作明才知道,教书先生是中共地下党员,“他说有志年青人应该投身革命,保家卫国。”一番话听得陈作明热血沸腾,萌生抗日救国的念头。

16岁,握紧枪夜攻炮楼

1945年3月,陈作明年仅16岁。有天干完农活,他和同村的三个兄弟悄悄商量参加游击队:“我们一致认为只有革命才有出路。”

那天夜里10点多,兄弟四人谁也没告诉家里,连母亲都没敢告别,摸着黑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天快亮时,终于找到了东江纵队。

“指导员问明情况,收下了我们。那天是3月8号,太阳刚升起来,我成了游击队战士。”穿上军装,拿起枪,陈作明心里就一个念头:“敢打日军很光荣!参加游击队后,感觉自己变了个人。”

加入了东江纵队的陈作明很快战斗在一线。1945年夏天,在离他们部队驻地四五十余里路的龙华镇驻扎着日军一个中队。日军在镇北黄村炮楼派了一个班把守。

经过侦查,他们发现日军固定换岗时间。一夜行军,天快亮的时候发起了进攻。爆破组用炸药炸开炮楼,随着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突击队迅速冲上,还没等敌人明白怎么一回事,陈作明和战友高喊“缴枪不杀”,日军直接投降。

半小时的激战,在拂晓前结束战斗,陈作明和战友俘虏了炮楼内的全部日军,缴获了他们所有武器弹药。“首战告捷,得到很好的锻炼。”这场胜仗给了陈作明击败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勇气:“我们为什么能够打胜仗,一个靠勇敢,一个靠不怕辛苦。”

陈作明回忆参军那一刻,感觉自己变了个人。

陈作明回忆参军那一刻,感觉自己变了个人。

“日本无条件投降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胜利结束了!”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了。“大家高兴啊,有的战友还开玩笑说:‘你们也有今天,我还没打过瘾呢!’”

八十年过去,当年那个在山上看日军糟蹋庄稼、心里憋屈的少年,如今已是九旬老人。和平来之不易,陈作明依然记得那段烽火岁月:“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天上掉的!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要牢记历史。”

文字:南方+记者 马瑞婕

摄影:南方+记者 苏韵桦

剪辑:南方+记者 金镝

通讯员 刁晓玲 何飞彪

编辑 朱丹
校对 杨远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