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变景区!黄岭镇南清村农文旅融合助“村游”出圈

作者 邓建青 2025-02-10 18:28

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群山披绿,南清村被树木包裹其中,一汪碧水格外耀眼。进入村中,村民房屋错落整洁,南蕉、油茶子环绕房前屋后,路旁鲜花绿植迎风生长,欢迎着远道而来的朋友。

这里曾有废弃矿坑的“生态伤疤”,经多年植树造林,修复边坡,废弃矿坑蝶变为碧波荡漾的“天鹅湖”,成为电白践行“两山”理论的鲜活样本。

近几年,南清村借力“百千万工程”,以“云上南清”为品牌定位,整合山水、瀑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油茶、南蕉等土特产,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

从“废矿坑”到“大氧吧”

湖水清澈如镜,倒映着四周葱郁山林。湖中,十数只黑色的天鹅自在游动,享受着惬意时光。这里曾经有4个深达数米乃至十数米的废弃矿坑,如今被连片改造成为占地约100亩的天鹅湖。

“当时村里有一个采石场,烧石灰水泥,南清石灰闻名广东。不仅村里、镇上的人不愁生计,还有不少湖南、四川等外省的人来南清务工。”当地干部介绍,老一辈人说当年人们都叫南清“小香港”,一个村子饭店都有十几家。

开山卖石带来辉煌繁荣,但矿产资源被无序开发以后,带来了触目惊心的生态问题。那时,村子里的房舍、树木,每每被粉尘遮盖成了白茫茫混沌一片。村子四周的河流,也多见泛着石粉的污水恣肆横流。20世纪90年代,南清村因人工采石烧灰留下多个深坑,山体裸露、危岩耸立。

如何让“伤疤”重生?南清村从浙江余村的生态修复经验中汲取灵感,走出了“绿色生态”的逆袭之路。

多年来,南清村积极响应“两山”号召,坚持植树造林,修复边坡,建成生态林面积达170.1公顷。仅2024年,当地就发动党员干部群众在主干道沿线、房前屋后的空地陆续种上四季茶花、宫粉紫荆、菇稔等树苗共计5610棵,并推动道路沿线绿化提升,加种山茶、紫薇、牡丹共178棵。

凭借山水之势,南清村带动村民因地制宜发展油茶、南蕉等特色农业。目前,南清村种植油茶约600亩,种植南蕉1000多亩,在绿化美化环境之余,也成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借力“百千万工程”,南清村近几年稳步推进矿坑遗址生态修复工作,填埋矿坑100立方米并将4个矿坑打通串联成“天鹅湖”,通过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域功能,并增设环湖步道、观景平台等设施,使其成为集观光、休闲、垂钓于一体的景点,成为南清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

如今,南清村有“国家森林乡村”的称号,森林覆盖率达91.31%,负氧离子浓度超1300个/立方厘米,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

踏入清澈见底的山溪,漫步天鹅湖畔,沿新修的登山步道深入山林,深吸一口清新空气,感受云烟升腾、绿树环绕。

又或者,在“柿柿如苑”乡村酒店品尝凉粉草、山水豆腐花、茶油鸡、橄榄糍粑等特色美食,进研学基地体验古法榨油、农事劳作,体验“慢生活”的乡村魅力。

南清村以“云上南清”为品牌定位,整合山水、瀑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油茶、南蕉等土特产,探索延伸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

南清村的魅力藏在故事里。“三仙石”相传为天、地、人三仙所化,镇守一方平安。三仙庙,则记录着采药青年阿记的传奇——为爱冒险采仙草,得三仙相助终成眷属。当地正组织专家团队对三仙石、三仙庙、古炮楼、石灰窑、天鹅湖、古榕树、灵王庙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打造特色文旅打卡点。

南清村的魅力正与日俱增。眼下,随着“百千万工程”建设项目深入推进,南清村正大力打造“山水画卷”般的生态景观带。矿坑遗址生态修复、农产品“微工厂”“体验菜园”、油茶产业研学基地、风貌塑形空间、轻奢民宿、特色餐饮等项目有序开展,农家小苑、“四小园”、溪流沿岸、露营基地、直播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持续升级改造,对家庭游、研学团队等群体的吸引力不断提高。

此外,依托临近浮山岭的地缘优势,南清村推出“民宿+森林康养”“民宿+研学”等主题产品。50多间农房被改造为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味”的民宿。未来计划继续打造“生态康养度假区”“非遗文化体验线”,并借电商平台推广“南清茶油”“南蕉”等特产,实现“游客引进来、产品带出去”的双向循环。

如今在南清村,游客可入住山间民宿,清晨徒步浮山岭观云海,午后参与油茶工坊的手作体验,夜晚围炉烤全羊、品柠檬茶,“沉浸式”体验乡村游。

今年春节期间,上万名游客慕名前来,带动南清村民宿、土特产销售火爆。“以前村民靠卖石头,现在靠卖风景!”村民感慨道。

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身处南清村,放眼远望,群山环抱之中,低矮的油茶树与高大的南蕉林错落有致。行走在村道上,油茶、南蕉每每环绕房前屋后。

油茶和南蕉,是南清村的两棵“摇钱树”。在当地,村民利用水旱田、旱坡、山地种植了1000多亩南蕉,每亩年收入达5400元。村集体以2个种植油茶示范基地作推广,撬动村民种植油茶达600多亩,人均拥有油茶面积0.64亩。油茶果榨取的茶油市场价约80元/斤,茶枯还可制成肥料,形成“全身是宝”的经济链。

两棵“摇钱树”,见证着南清村从“绿水青山”的守护者到“金山银山”的受益者的跃升之路。

近年来,黄岭镇和南清村紧抓“百千万工程”机遇,利用本土生态资源擦亮绿色生态底色,加力提速推进典型村建设。

以乡村文旅新业态为串联,南清村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环境卫生整治、风貌提升、绿化美化工程,让山水田园乡村迎来新变化。与此同时,村里推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闲置房“活”了。南清村完成20多栋民房外立面改造,并与56户村民签订合作协议,利用旧屋改造为民宿,配套建设“农家小苑”、停车场等设施。根据合作协议,村民以房入股,每年坐收租金+分红。

小庭院“火”了。在“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下,南清村5个经济庭院开满土特产小店,油茶、南蕉、橄榄油穿上“文创外衣”,游客争相打卡,村民月收入翻番。

家门口“富”了。2024年,南清村加快推进“产村”融合,成立强村公司、培育农村职业经理人,探索资源整合发展新路。182户村民入股强村公司,大部分家庭参与分红。

“山水生态+康养旅居”的产业模式给乡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南清村有“看头”更有“赚头”。2023年,南清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40万元,同比增长55.80%;2024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约106万元,同比增长165%。村民因此笑称:“绿水青山真是咱们的‘绿色银行’!”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赖广昭 周启昌

编辑 苏斯铭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