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后”海归经营着自己的小店,看看她的故事。
在世界美食之都,她们开起了梦想小店
秋冬之际,热汤翻滚,牛肉下锅,水汽升腾弥漫间,是美食带来的幸福;松脆的面包表皮,一口咬下去,Q弹软糯的内馅融合肉片的香气,配上一杯咖啡,开启元气一天……
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如果说带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串起顺德与外界的联系,那么一间间开在街头巷尾的小店,则是这座城市的年轻人关于生活的具象化的表达。
截至今年10月底,顺德住宿和餐饮业市场主体数量44023户,较同期增加超千家。融合顺德味道的料理,加入顺德记忆的面包,从顺德制造中氤氲的咖啡香气……顺德的餐饮行业,活跃着越来越多的青春身影。
这些散布在顺德各个角落的小店主理人们,通过一个个小店,让梦想落地生花。他们与周边的居民交上朋友,传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悉心经营着自己的小事业,也怀抱着大梦想;他们的小店姿态各异,但生机勃勃,点亮了万家灯火。
我们找到了三个正在追梦的小店主理人,一起聆听这些小店与顺德的故事。
“85后”海归:当沙拉遇上顺德菜
推开门,叮叮当当的风铃声,一束暖黄的灯光打下,有趣的摆件、可爱的玩偶,墙上满满的各式瓷碗,映照着生活的美好;拐角处上楼,三五张桌子,陶瓷锅内热汤翻滚,肉香扑鼻,三五好友,推杯换盏间,最是人间烟火气。
何嘉莉的小店一角。戴嘉信 摄
何嘉莉的小店一角。戴嘉信 摄
这是何嘉莉的小店,zaaka,大良新城区写字楼下,一家将美食藏在杂物社的小店。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以食为天的顺德人,热爱着厨房里的热气腾腾,何嘉莉也从小喜欢系上围裙,在灶台边忙碌。对她来说,烹饪是梦想,创业也是梦想。
2015年底,在银行工作了四年,“85后”海归何嘉莉放弃了这份家人眼中稳定又高薪的工作,开始为自己的创业梦而努力。她的第一家小店,是沙拉店。何嘉莉调研过,当时的顺德,还没有一家以沙拉为主题的餐厅。“我自己喜欢沙拉,也希望把这种健康的理念带到顺德。”何嘉莉说。
开一家小店难吗?对于没有管理经验的何嘉莉,并不容易。一家小店,一个店主,是采购,是厨师,也是服务员。
忙碌中的何嘉莉。戴嘉信 摄
忙碌中的何嘉莉。戴嘉信 摄
但一直为梦想努力的人,会受到幸运女神的眷顾。用一盘盘沙拉,何嘉莉征服了年轻一代顺德人的味蕾。沙拉店开业不久,就吸引了投资人的注意,开始扩大经营。金融专业毕业的何嘉莉开发出一套管理门店的经验,供加盟商使用,后来又成立了一家餐饮管理公司,为进入餐饮业的新人提供咨询。
以沙拉这个品类,在顺德在佛山站稳了脚跟,但对爱折腾的何嘉莉来说,这不意味着躺平。
2020年,何嘉莉又开起了zaaka。这家完全不同的新店,何嘉莉定位很清晰,“想给都市里的年轻人,提供一些治愈,提供一些情绪价值。”
2024年初,zaaka在佛山第一届“最美青年小店”的评选中获奖。戴嘉信 摄
2024年初,zaaka在佛山第一届“最美青年小店”的评选中获奖。戴嘉信 摄
温暖的装饰、温暖的食物,用心的小店吸引了不少的年轻人追捧。zaaka开店没多久,小店前就排起了长龙。走进这几十方的小店里,仿佛可以不被时间所束缚。2024年初,在佛山第一届“最美青年小店”的评选中,治愈系的zaaka成功获奖。
无论做什么,何嘉莉都是围绕着她最热爱的餐饮,她希望以美食去治愈人,以美食去温暖人,也用美食让人获得健康。而在世界美食之都,健康是否能有更多的表达形式?这是何嘉莉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23年底,何嘉莉去考了厨师证,也去考了营养师证。她的小店开始切入新的品类,与医疗机构合作,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测量,为繁忙的都市人量身定制每日营养餐,送餐上门。“美味从来和健康都不冲突,它是有治愈作用的,尤其是美味的顺德菜。”何嘉莉说,带给更多人美味和健康,一直都是她的梦想。
梦想,一直是何嘉莉的关键词,她的第一家小店,就以梦想为名,而她的微信名后缀也挂着“坚持梦想”几个字。在接连考了粤菜厨师证和营养师证后,她说这离她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90后”营养师:传递理想的生活方式
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一间名为“面包公社”的小店,是顺德的“网红”小店。
面包公社有几家分店,总店在大良居民区楼下,白墙红窗,像故事里的小屋。
红白色调的面包公社,成为顺德“网红”小店。受访者供图
红白色调的面包公社,成为顺德“网红”小店。受访者供图
每天早上7点半,面包公社正式营业。推开门,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暖香,明亮的展示柜里,造型可爱的甜品和软糯的面包瞬间勾起食欲。
附近不少家长,送完孩子上学,总会选择来到这里,坐下来,一杯咖啡加一个新鲜出炉的软欧包,在上班前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惬意时刻。这也正是主理人Eva开这家小店,想要传递的生活方式,“通过健康的美食,在工作和家庭间找到平衡。”
在顺德长大的Eva,从小就喜爱美食和烘焙,“华永丰”“采蝶轩”,这些顺德老字号的面包店,都是Eva的童年记忆,蛋糕和面包中所带有的醍醐味,是幸福的味道。
面包公社主理人Eva。受访者供图
面包公社主理人Eva。受访者供图
2019年,在国外读完营养学回国后,年轻的Eva决定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店,她想制作出拥有童年记忆中味道但更健康的面包,分享给更多人。
但一间小店的打造并不容易。光是找合适的铺面就差不多找了半年。有中介打趣Eva,“路都要被你踩烂了。”
借助社群,Eva探索出了线上社群预定、线下窗口取货的模式,很受欢迎,这也让面包公社真正开始融入附近居民的生活当中。
在顺德,餐饮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烘焙同样是个“红海”。Eva观察到,光从密度来看,顺德几个中心镇街的甜品店、面包店和咖啡店密度堪比上海,面包公社怎么生存?作为一个产品人,Eva没有太多其他想法,“关键就是把面包做好。”
像面包公社的“爆品”红茶提子面包,配方与其他面包店并无不同,但为了有更好的口味,Eva将红茶煮熟融进发酵的面包团中,再精心挑选加州红提,一点点小改变,红提香味与茶香结合,自然更受欢迎。
当然,作为一个营养师,Eva更注重的是健康,“我可以说我所有的面包和甜点,都是用手边触手可及的食材制作的,没有太多添加剂。”Eva的家人多是易过敏体质,对吃总是会更挑剔,但面包公社的面包都可以随便吃。Eva形容,这就是做给家人的产品。
以小店为媒介,Eva传递着理想的生活方式。受访者供图
以小店为媒介,Eva传递着理想的生活方式。受访者供图
在Eva的坚持下,这个小店,也成为了社区的温暖源。“阿面,请问今天有椰蓉吐司吗?”“红茶提子好好吃呀!”“怎么感觉今天的面包个头小了?”……在面包公社的“粉丝群”里,顾客比店主还要活跃,提建议、提需求,一群人帮助这家小店成长。“甚至‘阿面’这个IP名称都是客人取的。”Eva笑着说。
“这里不像传统的商店,更像是具有社交功能的独立空间,人们被美味的面包吸引,也在这里产生更多的故事。”Eva说,有时店里某个品类缺货,作为店主的她,会主动与客人分享其他美食,时不时客人也会带来惊喜回馈,“有个客人自己做的XO酱实在太美味了!” Eva说起来,脸上笑容满溢,“在顺德,能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事业,能交到这么多的朋友,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
“95后”烘焙师:告别“打工人”身份
在大良实验小学附近,一家名为“炉温烘焙”的小店,成了“95后”女生王凝创业的起点,甚至是人生的转折点。
旁边是修车行、百货商店,对面是美甲店,不到20米还有一家日式风格的甜品店,这家“炉温烘焙”就处于其间,乍一看,并不起眼,但对于主理人王凝来说,自己拥有一家社区小店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王凝的小店——炉温烘焙。受访者供图
王凝的小店——炉温烘焙。受访者供图
在开店之前,王凝在多家品牌烘焙店工作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阅历,自然也深知烘焙行业的“内卷”。
“开自己的店,和打工,是完全不一样的感受。”王凝表示,即便之前自己已经做到门店店长的位置,但依旧有点找不到获得感。她举了个例子,之前打工时,经常会有客人夸赞今天出品的面包好吃,但听见这些点评的王凝,内心却是没什么波澜的,“好与不好,似乎和自己关系不大。”
从哪里才能找到获得感,才能拥有幸福感?下定决心要做出改变的王凝,并没有选择跳出烘焙这个圈子,而是扎根行业,想开一家自己的面包店。恰好,这一想法也吸引了一位有着管理经验的朋友,两人一拍即合,张罗起了开店。
从一开始,王凝的目标就很明确,想开一家“小而美”的面包店。出发点也很简单,这样才能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产品本身,带给顾客更好的美食体验。
今年5月份,王凝的炉温烘焙开始试营业。店铺面积仅40平方米,走进店铺,一个面包架、一个窗台、几张椅子、一个收银台就是全部,正如王凝考量的那样,大量的空间,都留给了后厨。
后厨与前台之间,就隔着一扇透明橱窗。有时,都不用推开店门,就能看到王凝的身影俯身其间,认真地创作着“代表作”。
炉温烘焙的面包架上总是摆满了新鲜面包。受访者供图
炉温烘焙的面包架上总是摆满了新鲜面包。受访者供图
碱水包、米面包、麻薯……炉温烘焙的面包架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新鲜面包,治愈的香气弥漫在这间小屋。
自己开店不见得就更轻松,当起店主的王凝,就起得比上班的时候更早了。她和搭档两人包揽了小店的所有事务,从产品制作、包装、营销,到小程序、平台的运营,还有售后、客服等工作,两人在一次次的尝试中摸索经验,“也在一点点找到获得感。”
而每天早上现做现卖,使用优质原材料,确保让顾客吃到最新鲜的面包,这是王凝的坚持所在。
正是这样的坚持,让“店龄”才刚满6个月的炉温烘焙,实现了客流量、营业额的双增长。
看着自己亲手制作出的一个个面包,承载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带着香味,交由至顾客的手上,王凝终于感受到了“充实”和“满足”。
王凝在自己热爱的烘焙行业里,寻找最佳状态。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王凝在自己热爱的烘焙行业里,寻找最佳状态。 南方+ 戴嘉信 拍摄
当然,现在,王凝最有获得感的时候,就是客人夸赞自家的面包好吃。“很神奇的变化,也让我要更用心地去做产品。”
身处社区之间,王凝也正努力让这家小店更有温度。或是与对面的美甲店联动,或在社群里分享烘焙心得,听取客人的食用感受,经营小店的每一天,对于王凝而言,都是普通而不平凡的时光。
如今,炉温烘焙成了不少社区居民的“心头爱”。有时是接送孩子上下学,有时是吃过饭一家人散步,不少人路过炉温烘焙时,总会捎上几个面包,享受片刻美好。
这间小店更像一扇窗,透过它,附近的人们收获了暖心美味,而王凝,则找到了生活的最佳状态。
烘焙是一门需要耐心和细心的技艺。不愿停下的王凝还计划着上课和进修,学习和吸收新的烘焙技巧,为这家小店增添更多特色。
你有最钟爱的那间小店吗?还有哪些关于城市、梦想、年轻人的故事令你难忘呢?欢迎留言交流。
撰文:张艳青 蓝志凌
拍摄:南方+记者 戴嘉信
剪辑:杨馥铫 杨晖桃
设计:严经纬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