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的创劲从何而来? | “劲”道大湾区②

南方评论 2025-03-06 15:33

01:54

大湾区的创劲从何而来? | “劲”道大湾区②

不久前,深圳众擎科技的人形机器人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惊艳全球网友;

横琴上空,亿航智能的飞行汽车划出未来交通的优美弧线;

大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即将在700米地下与“宇宙幽灵”约会……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有机玻璃球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有机玻璃球

粤港澳大湾区正展现出势不可挡的创劲,加速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区域之一。数据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连续八年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经连续五年居全球第二位。

大湾区的创劲从何而来?不妨从三个关键词中找答案。

“科创雨林”

从“李约瑟之谜”到“钱学森之问”,都指向同一个问题:创新离不开良好环境。 大湾区的创劲源源不断,离不开这里适宜的“科创雨林”环境。

何谓“科创雨林”?如同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陆地生态系统,“科创雨林”是集合了各类创新要素的“生态圈”。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加快建设,到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布局;从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

大湾区的“科创雨林”里,不仅有阳光雨露,也有生物群落;不仅有参天大树,也有灌木丛林;不仅有大象起舞,也有蚂蚁雄兵。

而“科创雨林”之所以枝繁叶茂,离不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正如生物之间彼此取予、共生合作,将“光热”“水分”和“氧气”源源不断转化为创新的活力。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SE01。

深圳市众擎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SE01。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扩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公约数”,数据、资金、人才等科技要素在大湾区内部加速流动。

深港河套、粤澳横琴“两点”珠联璧合,广深港、广珠澳“两廊”彼此交会,31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接连组建,9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运行……在这里,城市分工协作不断优化,“我的优势”变成“你的资源”,科创共振、产业协同愈加明显。

“企业港湾”

2月25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胡润中国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08家企业上榜,占全国的21%。在榜单前十中,总部位于深圳的企业数量最多,共有4家。

108名“企业好汉”中,有许多全球知名的“独角兽”“牛羚”“瞪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的数量也在全国领跑。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它们为什么选择大湾区?又或者说,大湾区何以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这里产业体系全。大湾区拥有制造业所有大的门类,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序发展,实体经济场景丰富,产业化应用广。以机器人为例,在充满科技感、未来感的人机共舞背后,正是大湾区“算力+算法+大数据”的铁三角提供了强力支撑。

这里创新气氛浓。诚如大疆创始人汪滔所说:“这里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文远知行、小马智行在这里落脚,元象科技深耕3D领域,云天励飞发布AI眼镜……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让企业的“创意”茁壮生长,一次又一次带给我们惊喜。

这里发展环境好。从创新创业支持到生活配套保障,从政策扶持到信息化服务,大湾区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精准支持、助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同时坚持“无事不扰、有事必到”,不断优化涉企服务,推动“企业之树”根深叶茂、“产业之林”生机盎然。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广州生物岛上进行测试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出租车正在广州生物岛上进行测试

改革开放的前沿、投资兴业的“福地”、营商环境的标杆,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港湾”——承载着创业者的梦想,引领着产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人才高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当今世界,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当前,大湾区正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广东正加紧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聚全球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人才工作的主动,更好掌握创新的主动、发展的主动。

3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引才对接会上人流络绎不绝,来参加活动的学生正在了解广东岗位的相关信息。

3月2日,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引才对接会上人流络绎不绝,来参加活动的学生正在了解广东岗位的相关信息。

一方面,高标准精准引进人才。

颁布实施《广东省人才发展条例》等政策举措,畅通外国人工作许可资质互认等渠道机制,举办全球人才高峰会、博士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人才招聘会等,主动上门邀约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大湾区,现在越来越多人才选择在大湾区兴业扎根。

另一方面,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

探索粤港澳协同育才新模式,增进三地高等院校、实验室、创新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加快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鼓励三地青年人才自由流动、合作创业,让各类人才在大湾区拥有足够的舞台、获得应有的收益。

3月5日,“广东百企博创平台培育计划”启动,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广州市、佛山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及相关高校博士后管理服务部门负责人合作导师,走进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小鹏汇天)参观调研。

3月5日,“广东百企博创平台培育计划”启动,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广州市、佛山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及相关高校博士后管理服务部门负责人合作导师,走进广东汇天航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小鹏汇天)参观调研。

起步已是高地,高峰便不再遥远。随着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不断深入,在这里播下的种子,已经开始结出创新的花朵。

于“科创雨林”扎根,伸向广袤天空;于“企业港湾”出发,驶向星辰大海;于“人才高地”仰望,不断攀登高峰……

大湾区用实力证明,创新的热忱已经深深融入这片土地,成为一种独特的印记。而故事还在续写,永远没有终章。 

编者按:

2025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六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9年写入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大湾区为什么这样“红”?不仅因为这是重大国家战略、这里有多重利好叠加,更是因为大湾区人有闯劲、有创劲、有韧劲、有干劲、有合劲,共同塑造了“劲”道大湾区。

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劲’道大湾区”系列述评,敬请垂注!

更多阅读>>

大湾区有那么一股子劲,太宝贵了 | “劲”道大湾区①


策划:丁建庭 胡良光

统筹:张西陆 张哲 王庆峰 丁晓然

撰文:张宇驰 王庆峰 丁建庭

出镜:丁建庭

拍摄:陈庭辉

剪辑:陈文焕

动效:黄泽伟 陈明记

海报:刘子葵

运营:邓素凡 高凯欣

编辑 麦小华
校对 何翠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