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健康“关口”前移的中医人|韶关仁医

作者 叶志强 2025-02-21 15:20

在南雄市油山镇的中药香气里,曹春梅度过了整个童年。父亲背着竹篓采药,为乡亲们看病的背影,成为她最早的医学启蒙。

1994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跟诊学习时,她总是最刻苦的那一个。白大褂里揣着《伤寒论》的抄方笔记,耳机里循环播放《黄帝内经》的音频,中医经典浸润进她每个生活间隙。

35年前,踏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大门时,她或许没想到,未来自己会成为韶关中医治未病的带头人。

帮助患者走向“平衡”

“平衡阴阳、调畅气机,这是治未病中心一直继承发扬的学术思想。”在韶关市中医院四楼的治未病中心,曹春梅指着李女士送的锦旗解释道。这面精致的锦旗上书“未病先防”四个大字。

47岁的李女士产后三年过得十分痛苦——失眠、乏力、状态差。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无果,最后在曹春梅的帮助下,通过中药调理配合针灸治疗逐渐康复。

有数据统计,我国亚健康人群占比已达70%。失眠、肥胖、汗病、便秘、疲劳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前来看诊的人们大多没有特定的疾病,但这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无论是调理偏颇体质及亚健康状态的“治未病”,还是关注病前状态人群、慢病调治防复发的“调已病”,治未病中心始终用针药结合等中医特色疗法辨证调治。针、灸、罐、刮痧、推拿、熏洗、贴敷、膏方等多种传统疗法干预技术,都是帮助患者走向“平衡”状态的“法宝”。

“阴阳五行不是玄学,是古人总结的生命规律。”曹春梅是长桑君脉法李树森老师传承弟子,能通过寸口脉象洞察五脏六腑的气机变化。

她通常用把脉来开启问诊。在她的病历登记本上,众多病人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最终在积极治疗下,明显改善。

52岁的王大姐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严重消化功能障碍,半年不能正常饮食,经曹主任诊断为脾虚胃寒及脾肾阳虚。曹春梅团队采用补中益气健脾和胃为法则,用中药及火罐艾灸等方法内外调治,三个月后患者恢复自主进食及后续完全康复。78岁杨奶奶的顽固性盗汗,她考虑其汗出日久,阴阳两虚,气虚血瘀。曹春梅为其制定中医特色治疗方案,治疗一周后明显好转。

治未病中心实力稳步提升

作为治未病中心的主任,曹春梅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治未病契合健康中国的理念。”治未病中心主任曹春梅说,大家对健康的需求“以治病为中心”加速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把‘关口’尽可能前移。”

在中医院工作近30年,2013年韶关市中医院治未病科正式开科,曹春梅正是牵头人之一。十多年来,她见证了医院治未病学科的发展,治未病中心已经成为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韶关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也感受到全民对于治未病理念的重视。

她用“生命长河”作比喻。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就是往河里丢垃圾。“治未病就是在河边竖一块警示牌,教人们不要扔垃圾。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治未病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治未病中心坚持医、教、研协调发展,学科实力不断增强,科研水平持续提升。曹春梅带领团队与广东省中医院谢长才专家团队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团队合作,探索中医体重管理和睡眠管理的解决方案。她们运用中医药特色疗法内外调神治失眠,制定科学的中医体重管理方案,达到“减脂不伤正”“减重不伤气”的效果。

窗台上患者赠送的绿萝藤蔓已爬过半个书架,与墙上“未病先防”的红色锦旗相映成趣。翻开2024年度的工作报告:全年干预亚健康人群上万例,中医技术使用率达93%,患者满意度100%……

这些数字背后,还有曹春梅坚持三十年的习惯——每天留出半小时研读中医经典,在古人智慧中寻找现代健康问题的“解法”。

“短期不适可以靠中医中药调养,但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保持长久健康的关键,这就是治未病的核心理念。”曹春梅说。

《韶关仁医》专题报道 点击阅读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杜洁红 邓娟花

编辑 阙紫晴
校对 马海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