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将至,新能源市场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比亚迪接连两个月降价,推出至高2万元“燃油转订基金”;极氪至高优惠可达5.1万元;上市一个月的极越01,宣布全系直降3万元……除新能源车企率先祭出降价大旗外,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神龙汽车等传统车企也陆续加入这场“价格战”中,比拼空前激烈。
“以价换量”带动汽车消费,提前清理库存,达成全年销量目标。汽车品牌开“卷”的背后,是对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对库存高企经销商的“减压”。
这场“价格战”从年初延续到年末,不仅印证了车市“内卷”的残酷现状,也因市场格局的强烈变动令“淘汰赛”全面加速。最终,这场“价格战”能否燃爆年末车市?除了“卷”价格外,还有哪些方式能够持续拉动车市增长?
“降价潮”来袭,车企全力“抢”市场
上市仅一个月就降价!
11月30日晚间,极越旗下首款车型极越01全系直降3万元,售价21.99万—30.99万元,此时距离该车型上市仅一个月。
刚刚上市的新车型直接降价,促销力度之大是以往难以想象的,然而,这一次,不少新车都卷入了此次“价格战”。刚刚上市的深蓝S7 520 Pro版车型直接降价1万元,叠加定金抵扣最高优惠达1.6万元,哪吒S两款长续航纯电车型——2024款哪吒S 715版和哪吒S 650 AWD版直降3万元,售价19.98万元和22.98万元,“战况”空前激烈。
这是年末车市“价格战”的现状。据不完全统计,近期有超15家汽车品牌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包含极越、零跑、哪吒等新势力品牌,直降1万至3万元,比亚迪、一汽丰田、一汽—大众等传统车企也加入战局,推出购置税、置换补贴、定金抵扣等政策。
在销量压力下,多个新势力品牌也加入这波来势汹汹的“降价潮”。零跑汽车缴纳5000元定金后,可获至高5000元/辆选装基金、至高1万元的金融贴息,理想汽车宣布推出12月限时2.5%的年费率,相关车型最高可得3.6万元补贴。
多个自主品牌相继推出降价政策抢夺市场。12月1日,比亚迪宣布,针对燃油车主或者下订了的燃油车准车主,可享至高2万元“燃油转订基金”,例如,购买秦PLUS DM—i,均可以享受1万元“燃油转订基金”,折合限时价格8.98万元起,唐DM—i冠军版限时享受1.5万元“燃油转订基金”,汉EV冠军版则优惠高达2万元。购买海洋网部分车型可享受5000元至18000元不等的优惠,并提供至高3年0息的金融政策。这已经是比亚迪继11月之后第二次大规模降价。
深蓝汽车也宣布,12月1日—12月17日下定的用户,可享受全系车型定金1999元抵8000元购车款。除深蓝汽车外,“长安系”品牌同时跟进,推出至高4万元钜惠权益、限时现金直降至高3万元等多重福利大礼包,助力年末冲量。
吉利旗下多个新能源品牌价格优惠,从10月16日起至今年年底,极氪001至高享8万元购车福利,限时优惠3.7万元,提供价值6.3万元的产品力升级、金融、充电等权益,极氪X享5.1万元至高购车福利,极氪009优惠可达1.6万元,包括增配、置换福利等。
对于愈演愈烈的“价格战”,销量压力更大的合资品牌也参与进来。12月1日至18日,一汽丰田开启“双12”厂家大促,旗下新卡罗拉、新RAV4荣放、新亚洲龙、格瑞维亚、皇冠陆放等一众车型开启多重限时礼遇,限时购置税直补5000元,还有低首付/0利率等丰富的金融方案、至高6000元置换补贴。12月1日—17日,一汽—大众推出线上下单抽2912元红包,CC、探歌多款车型限时至高享50%购置税补贴,迈腾、探岳商业车险免单等。
以价换量,“淘汰赛”全面加速
从今年初特斯拉降价开始,车企已开启多轮“价格战”,价格比拼从年初一直延续到年底,厮杀也越来越激烈。
今年以来,车企销量压力持续增长。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60.4%,同比下降4.9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8个百分点,库存预警指数位于荣枯线之上,汽车流通行业处在不景气区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认为,尽管汽车消费温和复苏,但距离经销商的目标和预期仍有距离。调查显示:79.4%的经销商认为11月销量不及预期,23.9%的经销商认为符合预期,仅有1.7%的经销商认为销量好于预期。临近年末,经销商为达成全年任务目标拿到年终返利,选择继续以价换量消化库存。
这也意味着,临近年关,如何完成年初所定的销量目标,消化积压库存,成为车企当下的头等大事。
尤其是11月,自主品牌库存预警指数环比上升,为63.5%,让不少自主品牌加大马力去库存,需要抢到年前最后一波市场需求。
2023年仅剩一个月,然而不少自主品牌离销量目标仍有差距,比亚迪在年初提出了“300万辆起”的年销量目标,甚至要争取达到2022年的两倍“360万辆”。1—11月,比亚迪销量累计达到267.2万辆,离年初定下的300万辆目标还剩32.8万辆。
为了达成目标,这也促使比亚迪连续两个月推出降价政策,“以价换量”拉动年底最后一波销量,完成300万辆的销量目标需求十分迫切。
比亚迪完成了近90%销量目标,而其他新能源车企离销量目标更遥远。除理想汽车提前完成30万辆的年度销量目标外,零跑、哪吒、极氪等车企的销量压力仍然巨大。零跑汽车年度销量目标为20万辆,1—11月,零跑汽车销量为12.55万辆,仅完成62.77%,深蓝汽车的年度销量目标完成率同样仅为61%。而哪吒汽车1—11月销量为10.62万辆,仅完成年度销量目标的42.48%。
中汽协数据显示,1—10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728万辆,同比增长37.8%,新能源汽车走高让市场格局激烈变动,“优胜劣汰”更加明显。理想汽车高级副总裁刘杰也表示,2023年到2025年这三年,是整个行业最关键的淘汰赛,甚至这个淘汰赛还有持续提前的趋势。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面临的是更为艰难的局面。例如,今年前10个月,一汽丰田累计零售销量为65.18万辆,同比微增0.8%,相比2023年销量目标102万辆,差距近40万辆。
由于经销商库存压力和资金压力过大,一汽丰田此前还特意发布了《致一汽丰田经销商伙伴的一封信》,在10月、11月大幅下调生产的前提下,宣布12月到明年2月的生产也将继续大幅向下调整。
这不仅是个开始,“价格战”还将成为长期的困局。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林金文表示,“只要玩家足够多,这个行业就会足够卷,卷到玩家逐渐减少。未来两三年,卷是常态,所有参与竞争的产品、品牌如果没有卷得动、卷得起的能力,就会很快出局。”
政策利好不断,“价格战”不可持续
那么,这波“价格战”能否有效带动年末车市增长?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预判,12月是年末冲刺阶段,车市有望持续走强。“车企及经销商全力冲刺销售目标,加大促销力度、加快销售节奏,以促进销量提升。多数经销商预计12月市场需求及销量与11月相比有所上升。”
同时,随着广州车展多款新车型陆续上市,车企加大促销力度,消费者购车热情不断增长。展望2024年,不少经销商认为汽车市场有望延续复苏态势,调查显示,有34.4%的经销商认为2024年乘用车市场将增长5%左右。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现代产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峰表示,“价格战”能否有效带动年末车市的增长取决于多个因素。“价格优惠能够刺激一部分消费者提前购车,尤其是那些原本计划在未来购车的消费者。如果车企通过‘价格战’提升产品性价比,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那么对于车市的增长也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他也表示,“价格战”过度可能导致市场价格混乱,短期内刺激了销售但长期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这意味着,“价格战”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竞争策略。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车企不能仅聚焦于“卷价格”,更需要强化创新,打造长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华为与长安联手成立合资公司,为汽车行业智能化聚合提供新的思路,以汽车生态联盟的形式,发挥各自优势,深度协同合作。
为拉动年末汽车消费增长,不仅车企加大促销以望拉动汽车销量,地方政府也持续出台促消费政策,让汽车消费热度不断攀升。11月24日,广东省发布《广东省进一步提振和扩大消费若干措施》,其中提到,优化汽车购买使用管理,广州、深圳进一步放宽小汽车购买指标申请资格,2023年广州增加5万个计划外节能燃油车增量指标配额。同时,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大汽车金融支持。
除广东外,其他省市也在推动汽车消费,南京从11月28日起发放第二轮乘用车新车购车补贴,最高5000元/辆,苏州启动冬季汽车消费节活动,红包总额达1亿元,给予一次性最高6000元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补贴。
长沙于11月25日启动2023年第四季度汽车促消费活动,投入2000万元汽车购买补贴,进一步释放汽车消费需求。合肥高新区于11月15日启动2023年第二轮乘用汽车券发放工作,政府补贴至高8000元/辆。
陈峰认为,除了“卷价格”,车企还可以采取多方面的举措来提振车市,提升产品创新力,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新车型,加强服务体验,提升售后服务质量,提高消费者的购车满意度,形成品牌忠诚度。
同时,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购车金融方案,降低购车门槛。拓展二手车市场、发展二手车业务、提供可靠的二手车源,吸引预算有限的消费者,同时促进新车的交易流通,有望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市场活力,提振车市。
【记者观察】
除“卷价格”,车企如何打造更强大的竞争力?
“卷”无疑是2023年的车市关键词,也极有可能是2024年、2025年的常态。一旦到达了产品成熟、比拼规模与成本控制的时期,产业就不太可能走回头路。
从竞争态势来看,跟进降价对于大多数车企来说是必要的。尤其在新能源汽车巿场,“卷”的并不是老产品降价,更多是全新产品或是迭代新产品,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与配置上市。定金、配置、权益等多个层面的灵活模式,成了中国市场的特色之一。
在如此快节奏下,快速跟进的车企或许还能“分到一杯羹”,对于一些规模不大、尚未实现盈利的品牌,这也是一次“断尾求生”的机会。如果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提升销售规模、站稳脚跟,活下来的机会就会更加渺茫。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整个汽车行业已经因为“卷”而承压。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1-10月,汽车制造业利润为3946.4亿元,同比增长0.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为6.5%,利润率为4.9%。对比8%的累计产量增长,可以看出,汽车行业仍然面临着波动与挑战。
更重要的是,“卷”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品牌向上的目标背道而驰。靠价格标签走上规模化道路,难以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因此,企业必须为自己打造独特的护城河。
2022年,我国搭载辅助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网联乘用车新车销量达700万辆,同比增长45.6%,市场渗透率提升至34.9%。今年上半年,市场渗透率达到42.4%,较去年同期增加接近10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下半场”的竞争态势逐渐火热,除了传统汽车厂商、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决战智能化赛道外,极越、问界等背靠互联网巨头的汽车品牌也在今年加入战局。从华为宣布车BU业务独立,到“智界”登场,再到余承东公开邀约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以及一汽加入新的合资公司,华为虽然不造车,但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整个汽车行业的关注,因为领先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技术是各大车企争相补齐的“实力拼图”。
不仅如此,智能化的进步还带来汽车产业的技术创新提速与成本降低,智能化对电池安全迭代也有着推动作用,而车联网对辅助驾驶、自动驾驶功能的可用性、方便性、安全性有所提升。这些正在成为被消费者选择的新卖点。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尚处于探索期,技术路线不够明确,产业链也更长、更复杂。另外,智能网联汽车带来的用户体验以及产品价值、商业模式,也是需要创新驱动的。
对车企来说,智能化时代的汽车工业发展,不再局限于单线的技术革新,而是集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跨界技术融合创新。这既包含跨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也涉及产业链和供应链关系的调整变革。只有把握智能科技的主动权与成熟模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采写】南方+记者 拱千舒 魏泓泉
【统筹 】郭小戈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