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满人间,岭南师范学院师生躬身实践于岭南大地。红树林湿地里,科研团队正在进行珍稀濒危红树植物调研;乡间田野里,技术推广小组步履匆忙,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助农增收的“金钥匙”;碧波万顷中,深海养殖装备防护技术接连取得突破……
作为屹立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老牌学府,近年来,岭南师范学院多向发力,展现高校担当,在海洋牧场建设、“红树林之城”打造等方面加强攻关研究,全力推进“双百行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书写新时代岭师答卷。
守护“国宝”红树林
俯瞰雷州半岛,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如“海上长城”般守护湛江。湛江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润城市、城市哺林。为守护好“国宝”红树林,岭南师范学院主动参与红树林生态保护实践,为湛江发展增添绿色动能。
2022年4月,岭南师范学院在广东高校中率先成立红树林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红树林研究院与地方单位联合开展相关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件;出版学术专著和科普书籍2部。
围绕濒危红树植物的保护与修复,岭南师范学院张颖教授团队联合国内权威红树林研究团队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报道了自然杂交新种——钟氏海桑,成功实现了红榄李等7种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的规模化育苗。同时,成功实现了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榄李在内的11种、800万株以上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的野外种群恢复,累计修复红树林面积超400公顷,相关成果获得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去年,岭南师范学院红树林研究院院长刘锴栋教授与省内相关团队合作完成湛江市红树林造林项目碳汇潜力核算,为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奠定基础。
吴东俊 摄
吴东俊 摄
目前,红树林研究院科研平台“广东省粤西蓝碳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认定;“湛江市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获批湛江市重点实验室;“红树林生态文明建设科普基地”获批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获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荣誉;“红树林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教育厅本科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与此同时,岭南师范学院发挥理论优势,阐释红树林之城的现代化建设生态密码。由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施保国主编及23位作者共同完成的《红树林之城:湛江》,跨学科、多角度探讨“红树林之城”的内涵。作品《守护“国宝”红树林湿地,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获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二等奖。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在红树林科普方面,岭南师范学院发挥专家学者优势,推进红树林科普“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组建社会实践队奔赴多地开展红树林保护宣讲活动,营造了爱护红树林的良好氛围。
4月10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与麻章区委宣传部校地携手举办的“绿美麻章 岭南画卷”书画作品展,在麻章区文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通过多样化书画形式,展现红树林壮美风光和生态价值。
唱响半岛“海上牧歌”
在海洋大市湛江,“海上牧歌”正愈奏愈响。岭南师范学院以硬核科技动能,让科技浪花在海洋牧场建设中奔涌不息,为湛江高质量发展源源不断注入蓝色动力。
早在2017年,岭南师范学院就开设了海洋资源开发技术专业。作为广东省唯一开办此专业的高校,学校在鱼类生物技术及遗传育种、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与开发、海洋经济动物绿色养殖模式开发等方面颇有建树。
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建有广东粤西海鲜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针对湛江特色食材原料开发系列预制菜品,牵头制定了18个湛江菜系列标准并进行宣传推广,推动湛江餐饮业高质量发展。该学院还围绕湛江海洋资源虾蟹壳废弃物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提取甲壳素及壳聚糖、虾青素等产品,并从红树林滩涂地中分离了多株微藻,开发了微藻基新型高蛋白低糖营养食品。
为了解决深海养殖装备防护技术问题,学校先进PVD涂层与金属表面改性技术创新团队在海洋牧场装备防护、海洋牧场金属材料腐蚀评价、海上风电装备磨蚀特性等领域取得源头创新,建成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成为粤西海洋金属防护科技应用创新基地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该团队于2021年被认定为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先后获得广东省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科技奖三等奖及中国国家专利优秀奖。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30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
针对当前“海洋牧场+风电”趋势,岭南师范学院海上风电智能运维团队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智能轴承功能结构一体化设计技术”等项目,为海上风力发电机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目前,团队正和湛江湾实验室联合,开展风渔融合装备多维监测预警系统相关研究。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此外,岭南师范学院还将地方产业发展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如“高可靠性海洋牧场集群控制采集系统”项目针对在鱼类监测和控制模块的痛点,进行了多孔介质与联合推进的仿生运动技术等多方面的创新,实现水下精准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
三年来,该项目带动300余人进行水下集群采集技术的学习,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广东省分赛金奖等50余个奖项,新增就业岗位23个,间接带动350余人就业。
“双百行动”服务地方建设
县域所需,岭师所能。岭南师范学院以县城需求倒逼高校供给,推进“双百行动”,加强校地合作,汇智引才助力湛江廉江市、珠海斗门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岭南师范学院始终坚持高位推进,形成了学校统筹、各专项责任部门协同配合、全校各单位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廉江完成2024年度主要项目18个,子项目67个,项目完成率100%,斗门区制定18项主要项目并持续开展。
“双百行动”推进过程中,人才下沉必不可少。
围绕“双百行动”七项任务,岭南师范学院对接廉江21个镇街不少于52条行政村,选派130支由“双带头人”领衔的样板党支部,博士、教授领衔的“名师大讲堂”“粤菜师傅”“科技特派员”等专家团队及大学生突击队近2000人次下沉一线,开展各类调研培训、技术指导活动累计300余次。
其中,以“县域科技创新基地”“省级博士工作站”“兴农小院”“大学生实践突击队工作站”为依托,推进“一个产业+一个高校团队+一批科技项目”的科技服务模式,选派专家团队进驻企业开展科研攻关。首次以人才支撑产业发展为路径发起集体行动,举办来自全国16个省市32所高校12间设计公司共同参与的中国小家电产业基地(廉江)智能家电创新设计大赛。
聚焦廉江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岭南师范学院以“兴农小院”为依托开展四大系列活动,与10余家农业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成果应用。开展农业各类专题技术指导10期,累计参训线下800人次,线上71.2万人次,同时以“电商平台+”校企助农联合拓宽销售渠道,消费帮扶及电商等销售金额累计近100万元。
教育联动方面,岭南师范学院构建精准帮扶机制,持续推进“三成四化”筑峰工程,“青年云支教”和希望工程“1+1+1”助学育人计划,共完成2500多名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结对帮扶廉江中小学生1500多人,组织460余名师范生深入廉江城乡60多所中小学开展顶岗教育实习,项目入选省教育厅“双百行动”优秀示范案例。
接下来,岭南师范学院将持续实施教育赋能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产业振兴战略、人才培养与培训战略,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让“双百行动”结出丰硕果实。
南方+记者 林露 通讯员 郭莉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