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标准引领 绿智融合”——城轨交通创新发展技术交流会在广州召开。
会上,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轨道交通专委会”)正式宣告成立。轨道交通专委会依托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将着力于构筑轨道交通领域的工程标准体系,促进技术交流与协同创新。
今年,广州提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轨道交通产业是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之一。科技创新是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将科技创新成果标准化,将加速推动轨道交通产业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也面临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地铁的设计、施工等环节都需要可遵循的标准规范,如今新材料、新的施工工艺不断涌现,新技术跨界融合、快速迭代,标准制定也需要跟上技术迭代。
在中国工程院陈湘生院士看来,轨道交通专委会的成立有三个“恰逢其时”——一是身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轨道交通从规模发展、量的发展,转向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轨道交通行业正在向外“走出去”,需要与国际接轨的标准规范;三是轨道交通从大规模基本建设走向大规模运营和部分基本建设时期,标准制定也需覆盖轨道交通全寿命周期。
此时专委会的成立将推动轨道交通行业更好、更快适应当下的发展需求。
“国内每个城市的地铁各有其特点和地域性,博采众长形成统一标准能够极大减少建造成本、全寿命周期的运营成本,提高安全性。”陈湘生提醒,标准的制定要兼顾普适性和引导性,“新标准规范体系的制定不是刚性的,在首先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在与时俱进的同时,留有因地制宜的弹性。”
广州地铁集团副总工程师、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农兴中表示,轨道交通专委会成立后,将把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需求,反馈到工程建设标准中,及时调整修订优化相关标准,使之适合现实需求。
标准的调整优化对市民出行有何影响?农兴中以地铁站手扶梯为例作了解释,“比如建成运营二十多年的地铁1号线,当时建设的标准是按照当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的,手扶梯的设置与出入口条件挂钩,数量相对较少,而现在新建地铁根据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定标准,手扶梯的设置更为普遍。”
除了让地铁建设标准跟上发展需求,如何推动国内轨道交通企业“走出去”,与国际接轨,也是轨道交通专委会成立后的另一项重点工作。
轨道交通专委会依托于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这与广州地铁持续创新,在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方面走在前列相关。
截至2024年底,中国内地累计有58个城市投运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超360条,长度累计超1.2万公里,在建规模持续扩大。广州地铁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运营地铁、城际、有轨电车的地铁公司,运营的轨道交通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日均客运量近1000万人次。
目前,广州地铁在推进18条513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建设,今年计划开通10条(段)173公里新线,积极申报广州地铁四期建设规划,纵深推进大湾区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面对超大规模的建设任务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新技术纳入标准体系,更好地服务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准是规范建设施工、保障工程质量、促进技术进步的基石,广州地铁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智成提到,“轨道交通专委会的成立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必然需求,更是我们共同的期盼,必将为行业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平台。”
在同期举办的“标准引领 绿智融合”技术交流会上,中国工程院周福霖院士、聂建国院士、陈湘生院士,中国科学院于起峰院士,日本工程院董勤喜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刘旭锴、史海欧、周良、黄晓家等数十位城市轨道交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结构振动控制、结构变形监测、地下空间利用、数智赋能超算、桥梁建造、减振降噪、数智消防、智能运维等方向,分享学术前瞻性研究,为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新生态、推动绿色与数智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南方+记者 郑慧梓
通讯员 涂娅 朱奕豪 傅雅莉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