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汕尾市农商行系统勇挑重担,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通过持续深化银担合作,不断提升地方法人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为切实破解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困境,汕尾市农商行系统行动迅速,早在2020年5月便与粤财普惠金融(汕尾)融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确定了高达46亿元的总担保额度。随后,又与广东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新增9亿元总担保额度。截至2月末,累计发放融资担保贷款1405笔,贷款金额达16.11亿元,其中汕尾粤财公司担保落地金额为15.89亿元。
在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开渔旺季时,从事海产品收购与销售的罗先生面临资金周转难题,且因缺乏抵押物融资无门。关键时刻,借助汕尾农商银行与省农担公司合作的“农担贷”产品,罗先生顺利获得100万元信贷资金,解了燃眉之急。无独有偶,陆丰某种养发展有限公司因采购资金不足,通过陆丰农商银行与汕尾粤财担保公司合作的银担模式,成功获批200万元贷款,用于支持农、林、牧、副、渔业产品的种植与销售。
这些案例正是“银行+担保”创新融资模式的生动注脚。这一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融资担保渠道,成功为融资主体解决担保难题,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为提升信贷服务效率,确保政银担合作业务高效运转,汕尾市农商行系统携手汕尾粤财担保公司,积极优化业务流程,精简审批环节,加强信息共享,并联合开展“百村千企大走访”活动。汕尾粤财担保公司主动担当,简化贷款担保手续,开辟绿色通道,实行限时办结制度,保障担保贷款快速审批与发放。同时,汕尾市农商行系统与汕尾粤财等担保机构建立定期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化解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在风险防控层面,双方强化风险共担机制,共同对贷款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与监控,全力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在金融监管部门及省农信联社的有力指导与支持下,银担合作双方服务效率不断攀升,“见贷即保”“见保即贷”“批量担保模式”等深受市场青睐的政银担服务模式迅速落地并取得显著成效。
健全完善的金融担保体系对于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与企业融资能力至关重要,能够有效回应中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对特色金融服务的急切需求。在强化合作机制的同时,汕尾市农商行系统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紧密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创新推出多种针对性信贷产品,进一步增强“银担”业务的竞争力与适应性。
汕尾农商银行针对晨洲蚝产业、塔岭村粉签产业以及海洋渔业产业,分别推出“蚝享贷”“粉签贷”“启航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截至目前,已为113户蚝农提供1413万元融资,为晨洲蚝产业发展提供坚实资金支持。陆丰农商银行针对陆丰“三甲地区”五金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出“五金贷”,截至2月末,累计发放198笔,贷款金额达1.81亿元。辖内海丰、陆河农商银行也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推出“海微贷”“乡村振兴贷”“青梅贷”等产品。
通过政银担合作,汕尾市农商行系统风险防控能力稳步提升,政银担合作贷款不良率得到有效控制,总体不良率维持在3%以内,风险总体可控,有力保障了政银担合作的稳健与可持续发展。同时,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显著增强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汕尾市农商行系统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持续深化银政、银银、银担、银企等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合作,强化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充分发挥地方法人银行点多面广、人多地亲以及“总部银行”决策链条短、经营机制灵活等优势,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市重点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助农惠企的广度与深度,为汕尾实现“做实做强西承东联桥头堡,全力打造东海岸重要支点”新定位贡献地方法人银行的更大力量。
南方+记者 彭骏
通讯员 曾文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