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览非遗|茶园松糕:茶山的老味道,一口回到小时候

作者 冯文美;林群贤;袁永平 2024-12-22 06:30

【编者按】

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非遗美食如同一条条绵延的河流,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味觉记忆。种类繁多的精美糕点映照悠长岁月,誉满四海的地方名菜讲述风土人情,独树一帜的风味小吃尽显劳动智慧。它们不仅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

2024年12月31日—2025年1月5日,第十二届中国(道滘)美食文化节暨湾区非遗美食体验周(下称“道滘美食节”)将如期而至。今年活动以“美食+文旅+非遗+消费”为主线,湾区非遗美食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之一,目前已吸引近30个省、市、区、镇级非遗美食项目参与。即日起,南方+推出“莞览非遗”系列报道,展现非遗美食制作技艺,挖掘非遗传承的当代价值,为道滘美食节预热。敬请垂注。

古朴的木质模具里,撒上一层薄薄的米粉,然后放入馅料,上锅蒸制,松糕的香味扑鼻而来,唤醒茶山人的美食记忆。每逢过年、老人做寿、小孩满月等重要时节,都少不了它的身影。

2019年,茶园松糕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如今的茶园松糕正探索打造规模化和品牌化,让非遗美食焕发新活力。

茶园松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凤媚

茶园松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凤媚

经典老味道

“茶园松糕是茶山的老味道,吃上一口就像回到了小时候。”茶园松糕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凤媚称,现今茶园松糕仍是很多茶山人早餐的首选,一碗茅根粥,一孖松糕是经典搭配。

茶园松糕制作技艺是茶山镇最具特色的传统手艺之一。清咸丰元年(1851年)吴锡荣在记载茶山方言字音的字典《字彚较正》中写到:“米嵩,米嵩 糕,俗字。”清顺治九年(1652年),茶山著名画家张穆在《茶园乱后记》中写到:“以糕饼散其老幼,至今遂以为常焉。”茶山的糕饼众多,其中松糕为最具特色的一种,俗语说:“茶园松糕,寮步风炉,凹头蒲桃”,可见茶园松糕制作技艺在茶山远近闻名,对周边民众影响深远。

在茶山,“松糕”与“承高”谐音(意为垫起来),有扶持子孙快高长大、事事顺利的意思。每逢过年、老人做寿、小孩满月、新人结婚满一个月等喜事都会用到松糕,此时需点上红印,以示吉利。茶园松糕常用块数为尾数2、6、9,寓意事事顺意、福禄双全、长长久久。

古法制作添“新意”

“8岁我就跟着母亲学习,14岁左右就能独立制作了。”深谙其道的林凤媚,如今全身心投入到茶园松糕的制作和传承推广中,“让更多人了解这不只是传统小吃,更是传递美好寓意的文化载体。”

茶园松糕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十分繁复,极考验功力。林凤媚介绍,制作包括浸米、沥干、舂米、过筛、做馅、铺粉、放馅、分割、蒸煮、点红印八个步骤,分为全糯松糕和半粘半糯松糕两种。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舂米,“为了保证茶园松糕的口感,必须使用舂米机,只有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米粉才更有嚼劲,但舂米的过程比较耗时,因此产量不高。”林凤媚强调,原料要保证新鲜,当天现泡现舂,蒸出来的松糕才能米香浓郁。馅料也有讲究,需用到“草果”,一种植物的叶子,有着独特的香味,让茶园松糕口感层次更丰富,甜而不腻。

传承的同时如何推陈出新,一直是林凤媚心中的命题。她经过多番尝试,让古朴的茶园松糕有了更多元化的呈现。“在原有基础上创新使用了天然紫薯、南瓜等食材加入米粉里,为原本米色的松糕增添了不少色彩。”茶园松糕本身就有很好的意头,她还想到在小小松糕上刻上祝福语,打造文创产品,让人更直观了解到它的用途和寓意。除了外观上的改良,馅料的选择同样与时俱进,新款的茶园松糕甜度更低、更松软,口感更符合年轻人的喜好。

探索打造规模化和品牌化

如今,茶园松糕已不仅仅是一种传统小吃,还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每年茶园游会期间,在“中国传统村落”——牛过蓢古村落都会举办牛过蓢松糕文化体验活动,进行茶园松糕现场制作和展示,吸引群众、广大摄影爱好者前来观看。尝松糕,拍美景,成为茶园游会的一大特色。

非遗传承的场景还在不断扩展。据悉,林凤媚已经连续3年在茶山中心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带领学生们体验茶园松糕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文化。非遗课堂深受师生欢迎,其他镇街的学校也纷纷发出邀约。此外,还和南社明清古村落景区合作,推出松糕研学活动,参与者可在景区内体验松糕制作,了解茶山人文历史。初步统计,每年接待研学团队、旅行团人数300人以上。

学生体验松糕制作技艺

学生体验松糕制作技艺

2024年11月22日,茶山举办《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讲会,提出加快非遗产业化发展,积极推动“非遗+特色产业”,提升传统工艺技术。结合茶山食品名镇特色将茶园松糕、南社九大簋等“非遗”项目规模化、品牌化。这意味着,茶园松糕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策划:王慧 刘远忠

统筹:林群贤 张珊珊

撰文:冯文美 林群贤

设计:袁永平

茶山融媒体中心、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李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