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洛峰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反映最近佛山南海的人文经济新趋势,笔者认为是“梅开二度”。
首先是近期大热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2》,在12月7日“回乡”举办超前点映礼暨主创见面会。与前作《雄狮少年》一样,南海西樵是续作的重要取景地,南海传统醒狮文化和功夫文化同样根植贯穿在两部作品中。
在11月16日,距离首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两年后,“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4”启幕,海内外165组艺术家对外呈现95个艺术项目,艺术场域也从首届的西樵,扩大到西樵、九江两镇271.87平方公里的城乡大地。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廖明璨 摄
11月16日,第二届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开幕。廖明璨 摄
在镇街一级,这种延续性的文化运营思路也得到了体现。比如,丹灶镇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接待游客约1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1560万元,紧接着,丹灶官宣罗行艺术墟实行常态化开放运营。继11月主题墟日成功举办后,罗行艺术墟12月主题墟日也将在14日至15日接续开展。
丹灶镇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图为活动期间竹编装置当代舞作品表演。丹灶镇供图
丹灶镇在今年国庆期间举办“墟游记2024·罗行艺术墟”。图为活动期间竹编装置当代舞作品表演。丹灶镇供图
在打造罗行艺术墟的过程中,“常来常有、常开常新”是从官方到媒体经常提及的八个字。跳出一时一域来看,这八个字不仅适用于指导南海打造文化IP、发展人文经济,也可以用来观察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的网红文旅现象。
就拿2023年一整年来看,从年初的淄博烧烤和年尾的尔滨旅游遥相呼应,滋啦冒着香气的烤串、巡游中央大街的鄂伦春族人……浸染着国人独有的烟火气和浪漫,开启了一场线上线下、跨省市联动的流量盛宴。只是盛宴过后,热情消弭,这些网红城市都得花大力气,把“泼天的富贵”转化为文旅产业的持续热度。
“打卡就一次、成交即绝交。”这是很多网红城市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破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近年爆火的网红城市是文旅商业的一种新形式,但商业的本质从来都是复购,而不是流量。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百万人来一次,不如一万人来一百次。
用上述观点来审视南海的人文经济新趋势,无论是“梅开二度”,还是“常来常有”,可持续的运营发展思路,都是为了把流量变为“留量”,让网红变成“长红”。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证明南海付诸行动,付出了努力。而在行动背后,品质与价值追求是更为重要的取胜之道。
《咏春》演出现场。南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咏春》演出现场。南海区委宣传部供图
开心麻花2024年度大戏音乐剧《咏春》在开心麻花南海影剧院联名剧场成功上演,反响热烈;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引入国际知名艺术节IP,马岩松、朱哲琴等业界知名人士走进南海进行在地艺术创作;作为宋城演艺在大湾区打造的首个千古情项目,“广东千古情”落户南海西樵,凭借优质文旅和演艺项目,持续提升南海在大湾区文旅市场的“能见度”……一个个大IP带来高品质的文化内容输出,让人文南海俘获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心。
无数实践经验都表明,只有充分满足游客的价值需求,一个景点、一个景区、一座城市的口碑才会越来越好,回头客才会越来越多。
就拿热门的古城文旅话题来说,在一批“人造古城”遇冷的背景下,老牌的浙江乌镇景区在去年实现收入近18亿元。有统计发现,乌镇的游客复游率高达40%。乌镇是怎样做到的?有人在细节中发现了端倪:当大多景区厕所没有卫生纸,免费厕纸却是乌镇“标配”;当一些酒店提供的一次性拖鞋薄如纸,乌镇景区的酒店则普遍采用优良材质的一次性拖鞋,还提供不同尺寸;当很多景区餐饮里面比外面贵,乌镇的餐饮反而是里面比外面便宜。
乌镇能够长红,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在细节上的用心和舍得,往往能在不经意间打动人,让游客好感倍增。一双拖鞋的成本提高10元,用户体验好了,或许就有游客愿意再来入住这家酒店、民宿。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一座城市的文化事业、文旅产业。
南海在文化IP打造、人文经济发展向来舍得大投入,也注重高品质,接下来要想不断赢得口碑,持续增加回头客,学习乌镇经验同样关键。多在细节上用心、用情下功夫。毕竟,人文经济的同质化竞争在所难免,有时候成功就藏在魔鬼的细节之中。
“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拥抱过就有了默契,你会爱上这里。”这段广为传诵的歌词中,我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好客之道:因为大门常开,用心迎客,游客亲身体验、心领神会,由此形成情感纽带,这座城市的回头客自然就会多起来。
笔者相信,最终衡量人文南海成功的标尺,也会是“热爱”二字。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本地市民、外地游客由衷地爱上南海这座城市。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