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尘4x / 图)
▲(小尘4x / 图)
全文共228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此次多所高校发布的“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倡议书”不妨先将之细化为“合理使用助学金倡议书”,将需要客观成绩门槛的奖学金另案讨论。助学金作为一项福利,其目的仍然是帮助学生“暂渡难关”,安心完成学业,性质是临时性的,用途是单一性的,如何让其做到取之有名、用之有道,高校在发出“合理使用倡议书”的同时,也应思索更精准可行的办法,让这笔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王兢
责任编辑|陈斌
2024年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审已经结束。多所高校发布“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倡议书”,引发舆论关注。
以湖南科技大学与河南科技学院为代表的倡议书,都倡议“优先将其用于学费、住宿费、教材费与必要的生活用品”。多所大学也都提出“自觉抵制奢侈消费”“不相互请客”“不相互攀比”。保定理工学院的倡议书还提到,如果出现请客、外出旅游等超高消费、不良消费行为,“一经发现违规者,奖助学金可能会被追回”,媒体报道时也用了“外出旅游属不必要开支”的字眼。
如何解读这些倡议书,还是要从“奖助学金”的定义说起。事实上,“奖助学金”并非可以笼统地等量代换为“对贫困生的资助”。这是一个集合概念,内涵相当丰富。目前国内高校的奖助学金大致可以分为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各种校级奖学金与社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四种,此外还有对服兵役学生、师范生、定向培养等专门的奖助学金制度。
应当指出的是,“奖学金”与“助学金”是不同的概念。无论是以国家还是以学校为主体发放的奖学金,均对学生的成绩有着一定要求。校级奖学金通常分为三等,分别是成绩前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三十不等。国家奖学金设立目的是奖励优秀学生,其获奖条件之一是“学习成绩优异,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特别突出”,国家奖学金全国限额,此前全国本专科生的国家奖学金名额只有6万人,2024年起增加到12万人,但与全国二年级以上本专科在校生相比,比例很低;国家励志奖学金虽然主要目的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但也要求“品学兼优”。
相比之下,国家助学金主要为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没有成绩要求,而且可以与国家励志奖学金同时申请。在近年来的这些风波里,其实真正引发热议的都是“助学金”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而非其他“奖学金”。也就是说,如果一名贫困生用助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来高消费的话,就有违这笔钱发放的初衷,也容易让人怀疑其是否符合受资助的资格。而若是因为成绩优秀而获得国家奖学金或是校级奖学金的话,用于适当的“请客旅游”“购买电子产品”应属合理,毕竟这些奖学金的评定遵循较为客观的标准(成绩/绩点),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奖励,而非贫困资助。
不妨再设想一种场景:一名学生已经有了一笔助学金,但他也凭借个人努力拿到了奖学金,那么他是否还能继续高消费?当然也是不合理的,因为两笔钱终究合在了一处,高消费同样是有违助学金发放的宗旨,除非他只拿奖学金而放弃助学金,而不是如此地“连吃带拿”。在现实中,“国家奖学金”与“国家励志奖学金”不能同时申请,这个政策其实也是基于这一逻辑。
因此,多所高校发布这些倡议书,仍然有其必要性,这与近年屡屡出现的“助学金风波”有关。2024年11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受助对象方某晒国内外旅游照引发关注,最终该生被取消受资助资格;2023年11月,天津高校出现“贫困生哭诉国家助学金名额遭挤占”风波;2023年11月,中山大学也出现了“贫困生炫富苹果四件套与看演唱会”的风波,最终该生的受资助资格也遭取消。
这些“助学金风波”背后都存在两个问题:资格甄别与认定的问题;助学金的使用去向问题。如果受资助对象其实家底殷实,或者受资助的贫困生用这笔钱高消费,这都不符合发放奖助学金的初衷,取消资格也是正常的纠偏。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奖助学金用到该用的地方?倡议书是校方在发放助学金之后的单方面建议,校方还是应当尽量在发放之前做好甄别资格与引导用途的工作。
事实上,现实中贫困生的分布并不“均匀”,受地域、学校、院系的影响很大。各大高校现行的甄别认定程序难免存在瑕疵:生源地村委会或居委会的证明可能存在水分,辅导员决策分配则有赖于个人的公心、责任心与判断力。
因此,在甄别认定上虽然很难做到尽善尽美,但还是可以尽量客观准确,比如依据地域、学校、专业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助学金的发放比例,那些本就富裕的生源地、学校与专业应适当少发,把机会留给更需要这笔钱的学生。又或者,查核申请者家庭缴纳社保与所得税的情况,更为精细地掌握与判断其受资助资格。再或者,可以以是否申请助学贷款作为一个标准。如果学生需要申请助学贷款才能缴纳学费住宿费,那就确实需要助学金来解决还款压力,反之则发放助学金的必要不大。
现实中,已有高校做出了相应努力。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就曾以前期摸排、大数据筛选的方式,观察学生的日常消费如食堂消费情况,然后精准地将助学金直接打进需要资助的学生的饭卡,这种“悄悄打钱”的方式既做到了标准客观,也保护了学生个人隐私,还可以解决款项用途的问题。而除此之外,高校也不妨探索在其它必要支出上的类似做法,比如发放购书卡、冲抵住宿费,等等。
总之,此次多所高校发布的“合理使用奖助学金倡议书”不妨先将之细化为“合理使用助学金倡议书”,将需要客观成绩门槛的奖学金另案讨论。助学金作为一项福利,其目的仍然是帮助学生“暂渡难关”,安心完成学业,性质是临时性的,用途是单一性的,如何让其做到取之有名、用之有道,高校在发出“合理使用倡议书”的同时,也应思索更精准可行的办法,让这笔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