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量时代,为塑造鲜明特色,陆河在今年元宵音乐会上推出 “客韵新城,活力陆河” 城市口号。
这一口号的诞生绝非偶然,它紧密贴合陆河当下的发展态势。近年来,陆河县紧盯珠三角产业转移关键期,充分发挥热心人士力量、驻镇帮镇扶村政策作用和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引进制衣厂,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陆河愈发需要一个响亮的城市名片,向外界展示其蒸蒸日上的活力与独具魅力的客韵风情,而 “客韵新城,活力陆河” 城市口号恰恰承载了这一使命,成为陆河在新时代迈向更广阔舞台的有力标识。
其中,产业发展无疑是彰显活力的重要支撑。自2021年以来,陆河县8个镇便在产业引进上成绩斐然,累计引进富民兴村产业项目1000多家,服装加工类经营主体超800家,累计带动就业近10000人。
值得一提的是,陆河的服装加工产业积极拥抱互联网浪潮,借助线上电商平台,搭建起一套完整的服装对外零售批发链条,已然成为县域经济的亮眼招牌。
总体来看,以服装加工产业为支柱,陆河县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呈现红火态势。
不过,在繁华的背后,产业发展并非尽善尽美。记者在走访时也发现,服装加工产业仍潜藏着多个方面的短板,主要可以归为以下三个方面。
产业优势仍不明显。服装加工产业总体规模偏小、竞争力弱、行业内部集聚度低、未形成品牌优势,目前还没有一家规模以上的服装制造企业。
当前市面上销售的服装,不同档次之间零售差价巨大,即便不考虑奢侈品牌,十倍以上的差价屡见不鲜,而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差距并不大,这主要是受品牌附加值、设计元素影响。
陆河县的服装由于缺少龙头企业、缺乏品牌经营意识,产品就明显处于售价低档的一类。加工企业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服装,无法获得更高的价值收益,也难以实现更好的创富效果。
跨境电商发展基础薄弱。陆河县跨境电商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缺乏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统一规划与资源整合,且县内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独立运营,缺乏协同合作,暂未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因此难以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
生产要素供给制约明显。主要集中在小微型富民兴村产业融资难度大、成本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富民兴村产业用工缺口较大,且用工需求种类多;劳动力结构较为单一,大都为留守妇女,难以承接较高技术含量或高附加值的产业。
上述三个问题,整体反映出陆河县富民兴村产业仍处于低端领域,企业规模小、产品影响力较低,导致产品附加值低,最后延伸至抗风险能力差、人才集聚效应差的结果。
显然,要改变这一不利局面,必须找到关键突破口。而“鼓励头部潜力企业发展”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主线。陆河县若能抓住这条主线,给予潜力企业更多的政策引导、贷款支持、兼并支持,孵化更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并在其发展过程中提供品牌宣传支持,以及政府信用背书,帮助其产品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如此,企业在具备一定规模,且具有更高收益的情况下,方可在品牌营销、人才引进方面投入更多资源,实现富民兴村产业的更高质量发展。
然而,在人才引进的实际进程中,我们也需正视陆河当前的现实状况。鉴于陆河面临着人才短缺阻碍产业升级,产业滞后又难以吸引人才的困境,结合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与财政状况,可从挖掘本地人才资源破局。
当下正值珠三角产业转移关键期,陆河应充分发挥热心人士力量,借助驻镇帮镇扶村政策,依托传统产业优势,精准对接资源,强化与陆河服装协会沟通,开展以商招商,吸引在外学成的陆河人返乡投资兴业。以乡土情怀为纽带,凝聚更多陆河籍年轻人投身家乡建设,实现人才的初步集聚,为产业升级注入源头活水。
南方+记者 彭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