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5年是潮南区“文旅经济新元年”。潮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如红色文化、侨乡文化、非遗文化等,目前还有诸多文化“宝矿”待发掘。即日起,潮南区委宣传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汕头分社联合推出“文化潮南行”系列报道,挖掘更多潮南文化故事,不断提升价值感召力。
夏日傍晚,从丹凤路进入大宅村,眼前是一个开阔的公园,绿草如茵、鲜花朵朵;绕过大溪,进入大宅村中心,只见老年人在文化广场休闲娱乐,年轻人在球场上运动健身……勾勒出一幅恬静而美好的乡村画面。
汕头是著名侨乡,涉侨文物和红色革命遗址星罗棋布。位于峡山街道东南部的大宅村,侨胞众多,近年来通过凝聚侨胞力量积极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农村,于2021年获评汕头第一批“最美侨村”。
于2024年11月17日建成开放的大宅村侨史馆,就是该村打好“侨牌”的生动缩影,正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家乡情怀延续“侨”文脉,持续吸引着侨胞的思乡之心。
六大篇章忆侨史展风采
大宅村侨史馆位于该村文明实践站一楼,占地面积280平方米,分内外展厅二处,是市民游客了解该村侨史的一扇窗口。
步入侨史馆,外展厅门口处挂着的“大宅村侨史馆”匾额映入眼帘。内展厅基本陈列由前言、侨乡概况、纸短情长、典范人物、情系桑梓、侨乡风情六大篇章组成,系统展示了大宅华侨历史文化,以及侨胞、侨眷和侨商的风采。
“‘侨乡概况’这一篇章主要是讲述大宅村悠久的历史以及大宅村在经济及社会发展各项事业中取得的成果。”大宅村党总支部书记郑坚宏说,村里的每项建设,均记载有侨胞的奉献功绩。
奉献功绩,一一记载。展厅的“情系桑梓”这一篇章,主要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侨捐项目。例如,“侨一代”蔡衍涛、卓训宽、郑木清、郑木镇、郑荣真至今捐资累计4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各项建设;“侨二代”郑志伟、蔡少伟、卓烈标接力传承,捐资支持村侨史馆建设。
而“典范人物”篇章则重点讲述了蔡衍涛、郑木清、卓训宽等人的成就;“侨乡风情”篇章展示了大年初一“吊丁、营老爷、分束砂”、正月十五“插榕竹、七色花水沐浴、赶太岁”、510多年的老榕树、古刹黄陇庵等大宅村的风土人情和礼俗。
侨批文物见证赤子丹心
在华侨历史文化的研究中,离不开对侨批的收集与整理。一封封侨批,是侨胞艰苦奋斗支持家乡的历史见证,也是汕头因“侨”而兴的宝贵文献。
在大宅村侨史馆文物展示柜内,摆放着侨批信件以及宣传华侨、侨史的报刊读物。公益助学、修桥铺路、兴办实业……大宅侨胞那段远渡重洋闯荡的奋斗历程、事业有成后情系家乡的动人往事,通过一件件老物件诉说出来,勾起了不少华侨的儿时记忆。
“在海外,在那个交通、通信不发达的年代,侨批成了华侨与家乡亲人沟通的唯一途径,也是华侨缓解乡愁的唯一办法。”郑坚宏说,馆内所展示的72封侨批,由侨眷郑楚任、郑楚荣所捐赠,背后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见证了海外侨胞心系桑梓、知恩图报的赤子情怀。侨批虽已成历史,侨胞对家乡的支持却从未停歇。
作为弘扬华侨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大宅村侨史馆也承担起了讲述历史、教育后代的使命,吸引着市民游客参观学习,传承侨批文化。2024年11月,潮南区侨联向大宅村侨史馆赠送了《潮南侨批(仿件)》《侨批档案图鉴》《百年同心侨》《潮汕侨批业研究》《潮汕侨批词典》等书籍,更好地满足民众的阅读需要。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张伟炜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