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丁建庭
5月7日至10日,全球目光聚焦莫斯科。
今年是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这既是一次深化友谊、团结合作之旅,也是一次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之旅。
图源:新华社
图源:新华社
(一)
中国和俄罗斯是搬不走的好邻居、患难与共的真朋友、相互成就的好伙伴。
近76年来,中俄关系历经风雨、历久弥坚,探索出相邻大国的正确相处之道,树立了永久睦邻友好、全面战略协作、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间关系典范。
元首外交是中俄关系发展的指南针和定盘星。这次访问是习近平主席担任国家主席后第11次到访俄罗斯。10多年来,中俄两国元首在不同场合会面已超过40次,建立起深厚的政治互信和个人友谊,引领新时代中俄关系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始终坚毅前行。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深刻调整,全球不确定性增加。两国元首如何就新形势下中俄关系发展以及一系列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进行战略沟通,备受关注。
新时代以来,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中俄双方政治互信持续加深,务实合作成果显著,世代友好深入人心,国际战略协作持续巩固和深化,站在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前列。可以说,中俄关系具有强大内生动力和独特战略价值,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任何第三方影响。两国世代友好和全方位合作已经汇聚成双方不畏风雨、不断前行的强大动力。
相信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必将进一步深化中俄政治互信,丰富战略协作内涵,促进各领域务实合作,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为国际社会贡献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俄关系都将从容前行。”
莫斯科街头的胜利日旗帜。图源:央视新闻
莫斯科街头的胜利日旗帜。图源:央视新闻
(二)
历史如镜,映照现实和未来。
80年前,在那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奴役的殊死战斗中,中俄分别是二战亚洲和欧洲主战场,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80年后的今天,强权政治的幽灵并未远去,单边主义的阴霾笼罩全球,分裂对抗的寒流冲击世界……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再次考验人类的智慧与抉择。
80周年之际,如何铭记苦难的战争历史、捍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维护来之不易的战后和平国际秩序、共同创造人类命运与共的光明未来,同样备受关注。
“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习近平主席曾引用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的名言,表达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铭记,对中俄人民患难与共结下深厚情谊的珍视,对中俄携手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殷切期望。
去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期间,中俄两国元首已商定,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为契机,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国际公平正义。
在80周年这一特殊历史节点,应邀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是习近平主席此访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中俄相互支持对方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的应有之义。
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告诉人们,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强权独霸不是人类和平之策,赢者通吃、零和博弈不是人类发展之路。
只有以史为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
莫斯科。图源:央视新闻
莫斯科。图源:央视新闻
(三)
作为具有全球影响的大国和邻国,中俄关系不仅关乎彼此,更深刻影响世界格局。
二战后80年来,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俄两国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完善全球治理的建设性力量。
当前,单边与多边的博弈激烈进行,维护霸权和反对霸权的较量在全球展开。世界期待稳定力量、合作力量、进步力量,中俄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同样很受关注。
世界越是动荡,中俄越要加强战略协作。
中俄的发展战略和外交政策是管长远的,两国在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问题上志同道合,在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问题上立场坚定,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问题上旗帜鲜明。
今年,中俄正在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强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平台的密切协作,全力办好上合组织“中国年”,支持巴西举办金砖峰会和气候变化大会,支持南非举办二十国集团峰会,为全球治理点亮“南方时刻”、注入“南方力量”。
世界要公道,不要霸道。
站在承前启后的时间节点上,中国和俄罗斯将同世界上爱好和平、坚守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一道,沿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道阔步前行,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前行之路,让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更加澎湃有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