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5月22日,文化界的“顶流”文博会又引起人们关注。现场,一种来自江门的特色茶——罗氏柑普茶让不少参观者“种草”,有铁杆粉丝还特意前来进货。
来自孟加拉国的客商品尝罗氏柑普茶。杨兴乐 摄
来自孟加拉国的客商品尝罗氏柑普茶。杨兴乐 摄
曾隐藏在“后珠玑巷”——蓬江区良溪村中的罗氏柑普茶,历经多年发展和传承,是侨乡文化、情感的一种象征,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政府部门和传承者的推动下,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于2015年被批准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入选广东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误打误撞
清朝“学霸”混搭出柑普茶
罗氏柑普茶的诞生,离不开良溪村的一位“学霸”——道光年间的进士罗天池。
据传,“粤东四大家”之一的罗天池在云南任职期间,喜云南普洱。于道光年间辞官回棠下良溪,带回大量云南普洱茶。
回乡那年的秋天,罗天池不慎患上感冒,妻子忙用陈年柑皮煮水给他服用。谁知,罗天池以为是妻子煮水为他泡茶,便将陈皮汤倒入茶壶。误打误撞之下,罗天池发现陈皮汤泡普洱茶口感更好,且对治疗咳嗽痰多有奇效。自此之后,他便形成了每喝普洱茶都加陈皮的习惯。
后来,为了方便冲泡和易于储存,罗天池更制作柑普茶,并教授乡人制作。在罗天池的宣传和影响下,柑普茶的制法在良溪流传开来。乡人罗奇生、罗光耀还从乡中收集柑普茶到海外销售。为了能收到更多柑普茶,又将制作方法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罗氏柑普茶逐渐享誉南粤茶界,并随着华侨的来往传至世界各地。
罗氏柑普茶。资料图片
罗氏柑普茶。资料图片
天然生晒
成品至少需2至3年
罗氏柑普茶的主要原材料是云南普洱茶和新会柑,具有化痰、止咳和消滞提神的功效。两种原材料虽很普遍,但不是每一种普洱茶与新会柑结合都能制作出罗氏柑普茶,选材的奥妙、制作及晾晒时机都是罗氏柑普茶世代相传的秘密。
罗氏柑普茶。资料图片
罗氏柑普茶。资料图片
据介绍,罗氏柑普茶需要取新鲜柑,在上部切开,掏空果肉。外壳保持柑桔的原状,以普洱茶茶叶填充结实,再盖上刚割下的柑皮,将果子恢复柑桔的原状,再进行天然生晒。新会陈皮和云南普洱的结合,融合了新会柑清醇的果香味和云南普洱茶醇厚甘香之味,让柑皮(即陈皮)与茶叶相互吸收精华,形成风味独特的柑普茶,具有口感醇厚的特点,同时兼具健脾养胃、消积化滞、疏肝润肺、化痰止咳、降脂养颜以及抗动脉硬化等保健作用。
由于罗氏柑普茶采用天然生晒方法制作,故茶汤不火不燥。从采摘原材料到制作乃至晾晒天气,任何环节都不容忽视。一份地道的成品柑普茶,至少需要2至3年才能完成。
创新发展
借文化盛会打开知名度
罗氏柑普茶由于制作过程复杂、耗时长、产量少等问题,曾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2008年,良溪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罗沛贤建立罗氏柑普茶加工厂,改变过去家庭作坊制作产品的方式,在将罗氏柑普茶制作规范化、市场化的同时,坚持传统古法晾晒和手工制作,对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加以传承和弘扬。不仅如此,罗沛贤还带着罗氏柑普茶主动参加各类文化展会以及文化活动,打开罗氏柑普茶的知名度。
罗氏柑普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和观众品尝。杨兴乐 摄
罗氏柑普茶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客商和观众品尝。杨兴乐 摄
如今,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区级传承人罗碧盈正接棒传承。在守正中创新,罗碧盈带头开拓电商线上销售渠道,形成电商、直播和实体店三结合的发展和传播模式。罗碧盈还将传统工艺与市场相结合,开创制作陈皮“玫瑰花”,推动产品销至全国各地,甚至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带动罗氏柑普茶销售额提升超18%。为扩大罗氏柑普茶的影响,罗碧盈还经常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走进校园”等活动,传承柑普茶技艺和文化。
作为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氏柑普茶已成为良溪人心中的乡情,也是良溪古村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江门乃至岭南风俗饮食、保健文化渊源、地方民俗有着重要价值。
罗氏柑普茶是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溪村供图
罗氏柑普茶是良溪古村落“后珠玑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良溪村供图
南方+记者 郑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