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承载着千年岁月沧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为古雷州府的所在地,自古有“岭南古郡”“天南重地”等美称。在历史上,雷州虽地处偏僻,却崇文重教,建有多处历史悠久的古书院,形成了雷州独特的书院文化。
近年来,雷州重视书院文化的传承,为挖掘、传承湛江文脉,打造文化研究、学术交流和人文提升的载体和平台,建设了兼具古书院文脉又带有新时代文明实践血脉的新书院。
园林式书院。黄荣典 摄
园林式书院。黄荣典 摄
书院传道 深厚历史积淀
书院,大致起源于唐,崛起于宋,经元、明、清各朝,直至今日依旧书声不绝。从最初的藏书之地,到后来逐步演变成读书、教书、写书的文化教育机构。
在雷城第一小学,海康学宫以中轴对称的格局端坐在校园内,朱漆门楣上的鎏金匾额在朝霞里泛着微光,学子们的琅琅书声仿佛萦绕在雕花梁枋之间,生出奇妙的时空共鸣。
据史料记载,海康学宫由棂星门、泮池和泮桥、戟门、东庑、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等主要部分构成。学宫大成殿内矗立着一座孔子雕像,宫前左右各竖一碑座,镌有“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字样,以示对孔子的尊崇。
多年来,海康学宫几经修复。上世纪90年代,雷州斥资修复大成殿。该殿工艺精湛,形制独特,歇山顶重檐结构,具有明清建筑特色,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上层屋脊有双龙戏珠彩塑、下层屋脊则有“双凤朝阳”彩塑。走廊古色古香,雕刻惟妙惟肖。2003年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海康学宫坐落校内。陈文 摄
海康学宫坐落校内。陈文 摄
回望历史,海康学宫跨越了无数的春秋,见证了无数学子的才情与抱负。
宋代的雷州,因为一群流芳千古的贤才到来,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开启擎雷文教的大门,与本土文化继续交融、碰撞,至今仍然滋养荫泽后人。
走进雷州西湖畔,有一间建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纪念北宋名相、莱国公寇准的书院,名曰莱泉书院。据《海康县志》记载,明嘉靖元年(1522年)书院重修时,据苏轼“西湖平 状元生”语,改名平湖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更名为濬元书院,如今已演化为浚元书院。
寇准雕像屹立在浚元书院旁。陈文 摄
寇准雕像屹立在浚元书院旁。陈文 摄
数百年间,浚元书院由贤才执教,对当地汲取、融纳、传播中原文化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培育雷州学子作出贡献。
如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的场所,更是精神栖居的家园。在这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浓厚的书香气息,让人不禁沉醉于这份古老而深邃的文化魅力之中。
浚元书院开启擎雷文教的大门。周靖典 摄
浚元书院开启擎雷文教的大门。周靖典 摄
赓续文脉 慢享古城新韵
千年以来,雷州半岛书院传承不绝。近年来,国内多地“书院游”火热,古老的书院伴随“文化+旅游”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仅成为游人了解中华文脉的窗口,更是推动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
在空中俯瞰刚落成启用的擎雷书院,一片连续而完整的翘曲屋面,犹如一本翻开的书,轻柔地铺展在雷阳湖畔。
擎雷书院。陈文 摄
擎雷书院。陈文 摄
据了解,为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雷州文化精髓,打造集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人文提升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雷州市委、市政府于2020年正式动工建设擎雷书院,并将其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据擎雷书院项目规划统筹负责人邓碧泉介绍,擎雷书院选址雷阳湖畔,占地60亩,一期建筑面积2668平方米,采用仿宋式红木结构,融入雷州传统建筑元素,融汇古今、独具特色。还充分利用龟背鹤头的地形和湖水波吟、林泉月印的自然资源。
擎雷书院内的藏书楼。陈文 摄
擎雷书院内的藏书楼。陈文 摄
书院内的飞檐斗拱承载千年文脉,湖光潋滟映照着青砖灰瓦的古朴庄重,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岭南水墨长卷。整体呈现岭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各院落之间遵循主次有序,错落有致的原则,并根据地形以及边界进行灵活设置,使其与周边景观呼应与融合,从而形成一组具有传统韵味的园林式书院建筑群。
该书院不仅填补了雷州文化系统性研究平台的空白,更承载着延续千年文脉、彰显地域特色的重要使命。书院功能涵盖文献收藏、学术研究、教育培训、文化交流及艺术展览,旨在通过系统性研究雷州历史、方言、民俗及文学艺术,推动雷州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擎雷书院内,多名书法爱好者共同在百米长卷上进行创作。陈文 摄
擎雷书院内,多名书法爱好者共同在百米长卷上进行创作。陈文 摄
擎雷书院书法作品邀请展吸引大批文化爱好者。陈文 摄
擎雷书院书法作品邀请展吸引大批文化爱好者。陈文 摄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雷州各大书院赋予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与文化的认同。在今年“五一”假期,擎雷书院首日便接待游客超2000人次,院内展出的“庆祝擎雷书院落成启用书法作品邀请展”吸引大批文化爱好者。
撰文:陈文 通讯员 吴智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