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护士节|她们在挑战中绽放光芒

作者 陈之瑜;黄剑琴 2025-05-08 14:54

在清远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五位护士,有人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敢于跳出“舒适圈”挑战自我,在新的岗位上绽放出别样的光彩;有人扎根岗位,在精耕细作中不断创新,收获别样精彩。她们来自不同的专科,却同样在用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守护着患者的健康。

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她们的世界,聆听她们在挑战中成长、在突破中绽放的故事。

ICU一区主管护师于芬好:

主动到ICU里的“生命守护者”

于芬好。

于芬好。

在习惯了相对规律的工作节奏时,于芬好在工作第四年主动申请调入ICU。在这里,她不仅要掌握ECMO、重症超声等技术,更要在患者无法言语的困境中,用细节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从最初的紧张无措,到如今的从容笃定,始于敢于直面未知的勇气。

从“舒适圈”迈向生命禁区

2018年,于芬好在普通病房工作已满四年,熟练地操作、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她成为同事眼中的“稳手”。

“当时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更多地提升自己,而我本身也很喜欢有挑战的事。”在工作的第五年,于芬好申请转到了ICU一区。

于芬好坦言,“一开始确实不太习惯”。但她没有退缩,每天下班就会回想一天的工作,复盘、总结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然后不断改进。跟着带教学习两个月后,于芬好成功“出师”。

现在面对众多病情危重的患者,于芬好已能迅速判断病情变化,并熟练使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ECMO被视为守护生命的“终极救命武器”,是重症医学目前最复杂、最顶尖的生命支持技术。因此,作为ICU护士,掌握ECMO的操作尤为重要。

转入ICU不久后,于芬好就学习掌握了ECMO循环支持技术,并在紧急情况下总能保持冷静判断,她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观察力,在无数次的抢救中为患者赢得了生机。

ICU里的护士需要掌握更全面的医学知识和更高难度的护理技能。为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于芬好积极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为患者提供最新、最有效的护理服务。”于芬好说。

如今,于芬好已从“菜鸟”成长为“带教”,她积极参与科室的教学培训工作,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实习生和年轻护士。她所在的科室成立了多个专业小组,如教学培训小组、ECMO护理小组、院内礼仪小组等,她担任多个小组的核心成员,协助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与成员们一起带动科室整体业务水平的提升。

在技术与温度间搭建桥梁

ICU面对的是危重患者,对专业要求很高,同时由于大多是不清醒的患者,人文关怀也很重要。于芬好深知这一点,所以不仅在专业技能上不断精进,还特别注重人文关怀。

“去年11月份,我们接收了一位因玻尿酸注射后突发胸闷、头晕、大汗淋漓的患者小丽,送来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血压测不出。”于芬好回忆道。心脏彩超提示右心明显增大,怀疑是急性肺栓塞。在紧急关头,于芬好和同事们迅速反应,立即启动VA-ECMO循环支持,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抢救成功后,就是长时间的护理监测。作为责任护士,于芬好时刻关注小丽的生命体征,轻声安抚,给予温暖和鼓励。

“能感觉到患者是比较焦虑的。”于芬好对此深感理解,她认为,“在ICU,患者往往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我们不仅要救治他们的身体,更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在ICU一区医护的共同努力下,小丽顺利撤下了人工心肺机,最终康复出院。

ICU的工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也需要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今年,于芬好当选广东省护士协会重症护理人文专委会常委,希望打造有温度的ICU,让更多患者在感受到专业护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温暖。

儿科门急诊护师朱芷茵:

从“温室守护”到门急诊的儿科“双面手”

朱芷茵。

朱芷茵。

在新生儿科工作5年,暖箱里的精细操作、静脉穿刺的“一针见血”,朱芷茵对新生儿护理已“得心应手”。2024年,她主动申请调入儿科门急诊,成为孩子们眼里的“护士阿姨”。

在方寸暖箱间书写生命奇迹

回忆起刚到新生儿科时,朱芷茵说,印象最深的是五年前第一次为新生儿扎针。

那是一个胎龄仅32周、体重只有1.4公斤的早产儿。当时,这个宝宝住进了新生儿科保温箱,一场长达28天的生命守护就此展开。这28天,在宝宝自身坚强以及医护的不懈努力下,关关难过,关关过。在经历多次感染危机、喂养不耐受和黄疸反复等问题时,作为宝宝的“临时妈妈”,朱芷茵尽所能去照顾好她。

新生儿科采取封闭式管理模式,父母难免会产生深深的忧虑与不安。于是,在宝宝住院期间,朱芷茵多次邀请妈妈来到病房学习照顾新生儿的各种知识,在接触中建立亲子联结。

“让家长来到宝宝床旁,和宝宝之间有更多的情感交流,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家长内心的焦虑情绪。”朱芷茵说。

直到第28天,宝宝体重达到2公斤,终于顺利出院。出院后,朱芷茵和团队收到了家属送来的一面锦旗,也让朱芷茵回想起救治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朱芷茵说:“这面锦旗承载着太多的回忆和感动,深感我们的责任之重,宝宝能顺利健康出院便是我们最大的使命。”

在新生儿科的5年里,朱芷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熟练掌握了新生儿护理的各项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生儿科护士。然而,她并不满足于此。

“新生儿科相对‘封闭’,所以想到‘外面’挑战一下。”于是,朱芷茵毅然选择来到儿科门急诊,开始全新的工作环境和挑战。

从“封闭病房”到“开放战场”

儿科门急诊的患儿病情复杂多样,从轻微的感冒发烧到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都有可能遇到。这里的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对护士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朱芷茵需要快速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儿,朱芷茵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她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积极参与“西学中”的中医课程培训,并取得了“西学中”证书。她还学习了耳穴压豆、小儿推拿等操作技术,将中医理念融入儿科护理中,为患儿提供更全面的护理服务。

让儿科护士感到“压力山大”的,就是动静脉采血和输液穿刺工作。小朋友外周静脉暴露不充分,加之他们的不配合和家长的高期望值等,都给儿科护士产生了无形的压力。这对护士的技术、心理素质都是巨大的考验,朱芷茵却觉得“打针难度还好”。

除了苦练穿刺技术,朱芷茵透露当中的“秘诀”就是做好沟通。在儿科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更是需要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和沟通能力。

她说:“如果能和家长做好沟通,相互之间配合好,固定住孩子,基本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操作,减少患儿痛苦。”

面对焦虑的家长,朱芷茵会耐心向家长讲解疾病知识,护理技巧和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更好地照顾孩子。

仍不满足于现状的她说:“未来,我会继续精进技术,同时在科研方面努力,希望能有突破,为儿科护理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

内分泌科主管护师黄丽娟:

糖尿病足的“修复师”

黄丽娟。

黄丽娟。

在内分泌科工作6年,黄丽娟早已熟练掌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等常规护理。但2021年,她却作出一个“冷门”选择,申请到上级医院进修糖尿病足护理。这4年来,黄丽娟建立了糖尿病足个案管理库,通过互联网+护理模式打破院墙,用创新护理方案重塑患者人生。

专注糖尿病足护理

2021年,黄丽娟外出进修学习了半年,回来后积极开展糖尿病足护理工作。之后,她也曾多次到国内上级医院及糖足高端学习班进行充电学习,回院后积极开展新技术。

黄丽娟引进和应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护理技术和理念,如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人工真皮等,引进和应用新型敷料,如水凝胶敷料、银离子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促进伤口愈合,提升了糖尿病足护理的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了专科护理水平。她协助科室成立糖尿病足MDT团队,通过多学科协作模式,有效降低了截肢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护能力。

黄丽娟建立了多元化健康教育体系,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宣教,还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患者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她组织糖尿病患者成立同伴支持小组,分享经验、互相鼓励,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信心。

她还利用互联网+护理平台管理院外患者,建立糖尿病足医患沟通群,开展远程在线咨询、健康宣教等服务,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患者就医。对带负压引流装置的出院患者建立医-护-患者专属的微信群,每天在线观察伤口情况并指导患者居家护理,提高糖足的治愈率及患者满意度。

“不仅要关注技术上的护理,更关键的还有心理重建。”黄丽娟说,在工作中,不少患者会觉得“伤口都这样了,也没什么希望了”。

每每此时,黄丽娟就会拿出手机展示自己整理的“创面康复对比图”,从血肉模糊到肉芽新生,从溃烂流脓到结痂愈合,每一组照片都标注着具体日期和护理措施,帮助了许多患者建立起信心,患者梁叔就是其中之一。

传递温暖与信心

第一次见到梁叔的时候,黄丽娟也“吓了一跳”。

梁叔患糖尿病多年,出现了糖尿病足这一并发症,让他饱受折磨。梁叔的足部严重溃烂,甚至长出了一条条蛆虫,还散发着令人难以忍受的臭味。

在找到黄丽娟前,梁叔已经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须截肢。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他来到了清远市人民医院。刚入院时,梁叔情绪低落,甚至想放弃治疗。黄丽娟深知,比创面更难愈合的,是他对生活失去的信心。于是,她微笑着靠近梁叔,轻声安慰:“梁叔,别灰心。”

糖尿病足护理是一场精细的持久战。梁叔的创面深达筋膜层,每次换药都超过30分钟。恶臭扑鼻而来,黄丽娟没有丝毫退缩。她一遍遍认真地清洗,每一步都全神贯注,生怕因自己的疏忽引发梁叔的剧痛。为了缓解梁叔的紧张情绪,换药时她会和他轻声聊天,分享各种趣事,努力转移他的注意力。

“在护理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他的创面情况,饮食和康复训练也格外重要。”黄丽娟根据梁叔的身体状况,精心定制了个性化食谱,耐心教他足部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康复进程。

终于,经过一个月的不懈努力,梁叔的伤口慢慢愈合,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又能正常行走了。

血透中心主管护师王珊:

血透中心的“生命净化师”

王珊。

王珊。

王珊在血透中心工作多年,她深知对于透析患者来说,透析是延续生命的重要途径,而护士就是守护这条生命之线的守护者。

在血透中心的坚守与成长

王珊在血透中心工作已有11年,回想起刚进入血透中心工作时,面对那些长期受肾脏疾病折磨、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的患者,王珊心中充满了震撼和责任感。为此,她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和操作规程,力求做到精益求精。

血透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常常合并多种并发症。王珊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她熟练掌握各种血液透析模式和技术,如普通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单纯滤过等,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透析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血透工作中,每一台透析设备的调试、每一条管路的连接,都关乎着患者的生命安危。

“血透中心可以说都是肾衰竭的患者,但病种没有独立性,这也要求护士知识面要广。”王珊回忆起不久前的一次抢救。

一位患者在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了低血压的症状,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生命垂危。王珊当时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快速地为他调整体位、停止超滤、减慢血流量及扩容处理,同时呼叫医生。在医生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患者的血压逐渐恢复稳定。

“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性,也明白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才能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王珊说。

王珊还积极参与科室的质量改进项目,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她发现传统的穿刺方法容易造成患者疼痛和血管损伤,便主动学习并推广“内瘘针外露穿刺法”和“钝针穿刺技术”,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做患者的“心理疏导员”

血透患者的生存质量,藏在无数个细节里。

有一次,王珊发现,一位老患者,患尿毒症已经多年,情绪一直很低落,对治疗也不太配合,眼神中总透着无助和绝望。

“血透患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王珊说。

于是,为了让患者建立信心,在以后的每次治疗中,王珊总是主动和他聊天,关心他的生活情况,给他讲一些透析成功的案例,让他看到希望。慢慢地,患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积极配合治疗。

作为患者的“心理疏导员”,王珊还建立了患者微信群,方便患者随时咨询问题,分享治疗经验,互相鼓励支持。

“除了日常的工作,我们还组织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知识科普工作,宣传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饮食指导及注意事项,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王珊说。

在血透室工作的十年余,王珊始终秉持着“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探索和创新护理方法,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护理服务。她撰写的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

王珊还积极参与医院的科普宣传活动,制作科普视频,通过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等多种渠道,向患者及公众传播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肾脏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介入手术室主管护师戴露露:

“负重”前行的“铅衣玫瑰”

戴露露。

戴露露。

介入手术室的长期辐射,对多数护士来说意味着职业风险,但戴露露却在这个岗位坚守8年,每年穿着铅衣超2000小时。这8年,她经手的介入手术器械零差错。

在分秒间构筑生命防线

介入手术室是一个与时间赛跑、和死神较量的特殊战场。

那是一个深夜,医院急诊送来一位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情况危急,介入手术刻不容缓。戴露露接到通知后,迅速从家中赶来,一进手术室就立刻投入紧张的术前准备工作,消毒、铺巾、准备手术器械,每一个动作都娴熟而迅速。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因疼痛和紧张情绪不稳定,一边轻声安慰,一边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当仪器显示患者血压突然下降时,她迅速而准确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及时调整药物剂量,递上所需的器械。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手术成功了,患者转危为安。

介入手术是一种融合了影像诊断与微创治疗的医疗技术,需要在X光射线下完成手术。为了尽量减少辐射所带来的伤害,戴露露和同事们进入手术室前都需要穿戴20多斤重的铅制防护服,来“阻隔”射线,有时在手术室里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

戴露露还记得那一天。她连续做了十一台,将近14小时的手术,脱下铅衣时右肩的皮肤已和防护服黏连,正要换衣服时,急诊电话响起,原来是一名19岁大学生因车祸导致脾动脉破裂需要紧急抢救。没有多想,戴露露抓起铅衣又走进了手术室。

有人问戴露露,“不害怕射线对自己身体有影响吗?”戴露露说:“我们本就是挡在患者和死神之间的那堵墙,当X射线穿透铅衣照亮胸前的工作牌,恰似永不熄灭的生命烛火。”

用专业和细心守护患者

介入手术面向的多是情况危急、手术刻不容缓的患者,这也就要求护士不仅要熟悉外科手术的护理流程,更要掌握各类介入设备的操作与维护,以及应对术中突发状况的能力。

戴露露在介入手术室工作已有八年,每年穿着铅衣超过2000小时,凭借着熟练的急救技能和冷静的应对,一次又一次成功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经手介入手术器械零差错。

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戴露露不断学习和引进新的护理技术和理念,如精准化术中配合技术和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技术,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速度。她还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推动了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戴露露在工作中特别善于琢磨新办法,总想让护理工作更“顺”。她建立了介入手术室护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手术全流程追踪和护理质量数据化分析,降低了护理差错率,提高了工作效率。她还注重团队协作与培训管理优化,建立了跨学科协作沟通机制和分层培训与模拟演练体系,提升了团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对患者的护理,戴露露想得很“细”。术前,她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档案,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术中,她通过智能温控体系、多模态舒适护理和实时沟通系统,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舒适与安全;术后,她对患者实施差异化随访,提供全程追踪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介入手术室工作,虽然面临辐射风险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但每当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健康地走出医院,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戴露露说,未来,将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更多的患者守护生命。

撰文:陈之瑜 黄剑琴 通讯员 彭可明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编辑 叶镇祖
校对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