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了!出来了!”滨海湾公园滩涂边上,60岁的孙永林压低声音提醒,几位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赶忙做出“打鸟”姿势——他们的目标是黑脸琵鹭。
所谓“打鸟”,是摄影圈的一个常见的行话或戏称,是一群以观察、拍摄鸟类为爱好的人,用长焦镜头,在距离鸟类较远的地方抓拍,但“追鸟”用来形容孙永林则更为贴切。
刚从甘孜州康定市的雪山上拍完“鸟中大熊猫”绿尾虹雉回来,听说广东清远出现了“一级国宝”彩鹮,孙永林又马不停蹄开启“追鸟”模式。自2017年开启“打鸟”爱好以来,他跑遍了林间湿地,用一次次跋涉蹲守换回一幅幅动人心魄的飞鸟影像,记录了生态自然美的一面。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 “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一起走进“追鸟”圈,了解这位鸟类摄影爱好者的故事。
拍鸟,源于“国宝”的光临
在“滨海湾·花海里”花卉公园,水清岸绿、鹭鸟翩跹。距此10分钟车程的地方,是长安镇的上沙村,孙永林是土生土长的上沙村居民。
2006年,孙永林一次偶然机会接触了摄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摄影创作。虽然是半路出家,但他摄影热情高涨,对艺术创作态度十分认真,每天几乎是相机不离身,工作之余会拿起相机拍几张喜欢的作品。
2017年,孙永林向往常一样在上沙村附近记录家乡风景。在拍摄的过程中,他捕捉到鸟儿在滩涂上悠然自得小憩的温馨画面。“一张风景照,因为有鸟儿的加入,瞬间变得鲜活而灵动。”他说。
“以前没见过,这几年环境好了,家门口也能拍‘国宝’了。”孙永林发现,这些年滨海湾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候鸟前来“安家”。
这也让这位热爱记录家乡变化的摄影爱好者对鸟类摄影的浓厚兴趣。从识鸟图、了解鸟性开始,他走上了拍摄野生鸟类的漫漫长路。
聊起自己拍过的鸟类图片,孙永林如数家珍。每当拍到没见过的鸟,孙永林总要发到微信群里请群友们帮忙辨别一番。“我们有20多个群,群友都很厉害,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品种!”孙永林滑动手机乐呵呵说道。
候鸟青睐,也催生了这里独特的“打鸟”文化,时常会有观鸟爱好者前来滨海湾蹲守。作为本地居民,孙永林最清楚哪里的机位能“出片”,“黄金海岸大草坪、慧眼桥附近海域、东宝公园……都很适合‘蹲点’。”他常常带着许多志同道合的野生动物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和望远镜等专业设备,捕捉空中飞翔或在河滩上行走觅食的各种鸟类倩影。
不仅如此,这些年,孙永林还走遍东莞多个镇街园区的湿地滩涂,也到东莞以外的许多地方拍过几百种鸟,电脑硬盘里存了数不清的鸟类照片。
镜头定格飞羽之美
“‘追鸟人’的群每天都非常热闹非凡,群友们总是热情洋溢地在群里积极分享各自发现珍稀鸟类的最新信息。”孙永林一边滑动着手机屏幕,浏览着群友们上传的各式各样的“鸟图”展示,一边娓娓道来,解释道:“由于鸟类的活跃时间通常集中在清晨和傍晚这两个时段,所以对鸟类的观测拍摄也必须起早贪黑。”
拍鸟,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要想得到一幅满意的作品,摄影者可能要按动成千上万次快门,经过几天的耐心等待。
记得有一次,孙永林在摄影爱好者交流群中,得知滨海湾来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据相关资料记载,这种珍禽在东莞地区已销声匿迹长达数十年之久。闻讯后的孙永林难掩内心的激动,立刻动身前这片水域。
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衫,但他依然坚守着。他深知,鸟类天生具有极高的警觉性,因此在拍摄过程中,必须竭力与它们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避免任何可能惊扰到它们的举动。孙永林感慨道:“对待鸟类,我们必须怀有敬畏之心,绝不可做出任何不友好的行为。否则,一旦它们感受到威胁,可能就不会再来了。”
在拍摄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等待,这是个漫长难熬的过程。尽管皮肤早已晒得通红,但孙永林却乐在其中。直到傍晚,他通过镜头看到白色的大鸟振翅高飞,“没错,就是它!”久违的等候就是为了这一刻。
为了拍到一张独一无二的照片,孙永林曾经在雪山营地里驻扎了三天,“拍到满意的照片那种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多年的拍摄,从最初的摸索到现在的熟稔于心,孙永林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鸟儿很调皮,时常只能看到它掠过的身影,所以拍鸟的前提是对鸟非常熟悉,了解鸟类的习性,才能正确地识别它们。”孙永林说,“鸟儿是有灵性的,它如果感受到你的善意,才会放松警惕,向你展示它美丽的羽毛,摄影师才能捕捉到最美的一面。”
经过多年的拍摄,孙永林从最初的懵懂摸索阶段,如今已经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孙永林深有感触地说,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捕捉到它们掠过天际的匆匆身影,因此,想要成功拍鸟,需要前提了解和熟悉它们的习性。
他的镜头里有这几年频频光临的东方白鹳、有“鸟中大熊猫”黑脸琵鹭、有小巧玲珑的红隼,他的作品总能呈现出鸟儿独特的神情。
十多年来,从都市的湿地公园到山乡的静谧山林,孙永林用镜头定格了鸟儿生存繁衍的珍贵瞬间,更捕捉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
生物多样性的守护者
自然摄影让孙永林接触到了野生鸟类保护,也激发了他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热情。多年连续拍鸟,遇到抓鸟的人,他总要上前劝说一番。孙永林说,“现在随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群众保护鸟类的意识不断提高,捕鸟行为也少了。”
今年春节前,东莞的鸟类摄影爱好者们已经观察到东莞沙田几处鱼塘因为抽水抓鱼,吸引来了黑翅长脚鹬“组团打卡”。它们以独特的黑白色羽衣和修长的双腿,在浅水中翩然起舞。不久前,东莞下了一场大暴雨,摄影爱好者樊志强来到鱼塘时发现水位上涨,险些将鸟巢淹没。“看到以后心里很不好受。”情急之下,他把情况告诉孙永林,并拨通了林业部门的电话请求支援。随后,林业部门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并及时进行垫巢营救。
在采取相关救助措施后,“黑翅长脚鹬妈妈飞回鸟巢孵蛋,现场可以看到有超过20只鸟在水面。”这一刻,让孙永林和樊志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这些年,他和伙伴们也做了不少类似这样保护鸟类的事。
“生态好不好,就看鸟多少。”从鸟类的分布、数量及其动态变化,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优劣。据统计,2024年,东莞监测到的野生鸟类新增了17种,其中有3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截至2024年12月30日,东莞记录的野生鸟类共达35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0种。
孙永林回忆起刚接触鸟类摄影的时候,东莞不少地方的生态环境较差,早年东莞记录的野生鸟类并不多,这几年,随着东莞生态环境的大幅改善,水质变好了、水域变多了、空气变清新了,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留下身影。
春江水暖鸭先知,“候鸟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它们对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因此鸟类种类数量的变化,最能体现环境的改善程度。”孙永林说,除了环境上的改变之外,还得益于当前观测手段和设备的进步,以及观测群体数量的增多。
在业余时间,孙永林和儿子孙家杰会将拍到的摄影作品给摄影展投稿,“入选了会很高兴,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对公众开展野生鸟类科普”,他们还共同参与志愿者工作,比如协助进行鸟类普查、参加观鸟活动等,也向周围的朋友普及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引导更多人加入这一保护行动。
“我们希望未来能看到各种生物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家乡,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孙永林说道。
采写:南方+记者 薛屏
设计:孙沛川
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