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课堂、四季村晚、无围墙音乐厅……广东为百姓提供“有温度”的公共文化服务

南方+  2025-11-27 07:22

11月1日下午,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在“2025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的音乐会上唱响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南方日报记者仇敏业摄

11月1日下午,广州市越秀区少年宫小云雀合唱团在“2025二沙岛户外音乐季”的音乐会上唱响十五运会会歌《气势如虹》。南方日报记者仇敏业摄

每周日晚7时许,廖女士都会准时出现在广东省文化馆的古典舞课堂上。23岁的她从小练舞,工作后荒废了,报名时她只有一个念头:“重新跳起来,让我再次靠近热爱的事。”

今年6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整合全省公共文化场馆夜间培训资源,分季度推出“艺术晚课堂”惠民项目。截至目前,2025年夏季班、秋季班共提供艺术晚课396门,线下学位9789个,课程线上浏览人次为9.71万。

与此同时,在广袤南粤大地的村庄里,一个个热气腾腾、别开生面的“村晚”“村歌”活动正以文化为纽带,串联起群众的精神需求、文旅的经济活力和产业的升级路径。2025年,广东省举办“四季村晚”示范活动117场,线上线下惠及1074.55万人次。这些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是广东省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生动实践的写照。

11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广东视察,对广东发展提出殷切期望。近年来,广东省已建成开放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广州市文化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等地标性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以粤书吧、粤文坊等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新空间3400余家。这些体现广东特色、国际水平的公共文化场馆和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人人皆可舞

美育课堂覆盖全龄段

“为了报名古典舞艺术晚课,我特意定好闹钟卡点抢课。”廖女士告诉记者,秋季班即将结课,她已经在关注明年的报名信息。

“课程确实十分火爆,每次名额放出不久就被抢空。”项目工作人员介绍,为构建全龄段、零门槛、分众化的美育课堂体系,“艺术晚课堂”采用精准对接、分层供给的运营模式,覆盖从启蒙教育到终身学习、从兴趣培养到专业提升、从大众普及到特色传承等多个维度,每名市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

翻开课程表可以看到,课程犹如一个精心设计的万花筒:深圳开设的治愈系水彩画班,让白领在下班后邂逅艺术;广州的音乐王国奇遇记互动课堂,为亲子家庭搭建了增进情感的交流平台;河源、梅州、韶关等地开设八段锦、广场舞、古法舒缓操等健康养生课程,滋养银发群体的生活……

廖女士所在的古典舞班里,学员们来自各行各业,既有职场青年,也有退休人士。她向记者感慨道:“上课的氛围很好,原来无论几岁,都能优雅起舞,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为了喜欢的事情继续‘乘风破浪’。”

美育的触角正走进市民生活的更多角落。近年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持续为市民奉上高质量的文化大餐。

11月23日,2025非遗品牌活动推广周——非遗品牌建设研讨活动发布了2024“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典型创新实践名单,广东省非遗馆推出的广东“节庆‘叹’非遗”品牌赫然在列。自2020年起,该品牌在传统节庆开展活动245场,线下累计服务5.3万人,线上累计服务超600万人。以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为例,广东省非遗馆开展非遗体验课、喜番造物社、主题探馆3项主题活动,8天假期连续推出34场非遗体验课程,涵盖广绣、石湾陶塑技艺、广州榄雕、广州饼印制作技艺、广式硬木家具制作技艺等9个非遗项目,市民每天都能尝鲜新体验,不少完成的作品还能直接带回家。

此外,各大文化场馆推出的精品展览正有效营造大湾区城市的艺术氛围。今年“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与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联合主办了“百廿风华播芳六合——西泠印社社藏金石书画精品展”,200余件展出展品涵盖了书画、篆刻、金石拓本、印谱、印屏等文物级精品。“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也在今年8月登陆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香港艺术家郭达麟高度评价这一展览,称“展览对带动湾区观众欣赏当代艺术也很有教育意义”。

化流量为经济增量

“村晚+”助力乡村振兴

这样的演出场景你见过吗:没有高大上的舞台,村子里的一方凉亭自成表演场地,老民居建筑和竹林是“舞台”的天然布景,凉亭前的古榕树和池塘边的小桥则是演员的歇息处……从粤东西北山区到珠三角腹地,从千年古村到现代乡镇,一场场热闹的“村晚”让一个个村庄人声鼎沸。

今年以来,广东以春节、春、夏、秋、冬“村晚”示范展示活动为重点,带动“村晚”活动常态化开展。全省共遴选确定潮州市饶平县新圩镇西山村等示范展示点15个及活动点90个。11月底,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珠玑村将承办全国秋季“村晚”主场活动。

群众文化是“村晚”最浓厚的底色,2025年广东“村晚”延续“群众编、群众导、群众演”的核心理念,将传统非遗民俗与现代文化艺术融合,打造“村民自己的艺术舞台”:惠州博罗嶂背村“村晚”,演出了横河花园大鼓、苏东坡传说等非遗题材节目,线上线下吸引了近60万人次观看,“村晚”成为凝聚乡情、传承文化的重要纽带;深圳宝安将“村晚”与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结合,4公里巡游路线串联10处历史遗迹,汇集110支队伍参与巡游。

一场场“家门口的盛会”为乡村带来了人气与流量,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文旅发展。今年3月,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将“村晚”与“三月三”壮族歌墟节相结合,吸引青年返乡,游客汇聚,许多村民拿起自拍杆为家乡农产品“直播带货”。这场为期两天的“村晚”活动,最终吸引了全国2.67万人次参与,带动消费1428.45万元。

除了人气与经济增长,“村晚”还为村民带来了改变生活的契机。从2007年起就返乡策划“村晚”活动的诗人黄礼孩深有体会道:“对许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而言,‘村晚’给了他们个性化表达的舞台。”

除“四季村晚”品牌活动外,广东省还广泛开展以广场舞大会、广东省美术书法摄影联展、“广东村歌”等为代表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惠民零距离

打造没有围墙的艺术殿堂

踏入11月的广州二沙岛,一场由省、市、区多部门联动打造的户外音乐季和数十场免费惠民演出在“静候”市民。

从星海音乐厅的管风琴声光秀到海山街草坪上的免费爵士音乐会,从文立方的音乐快闪到悠然家院的粤乐赏鉴会——“二沙岛四季音乐会”以“全岛即舞台,万物皆旋律”的理念,将二沙岛变为一座没有围墙的惠民“音乐厅”。

这种“场馆+户外”“专业+群文”的融合模式让公共文化真正走进生活场景,实现“转角遇见艺术”。二沙岛的实践,是广东大力推动“公共文化共同体”建设、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广东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导向,大力涵养向上向善、刚健朴实的文化,聚力推动公共文化和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深化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不断加强文化惠民力度,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举办的“艺动湾区——白鹅潭大舞台周末艺术汇”持续全年,每周六晚的固定展演,不仅有广州粤剧院焕新传统的“粤苑芳华”专场晚会,还有“虚实相生:AI与传统乐舞的对话”艺术展演等备受年轻人喜爱的演出;广州人民艺术中心持续开展“新活力广州——2025年全国速写作品展”等公益展览与研讨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免费或低价形式向市民开放,让文化供给变成日常民生福利。而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等品牌活动中,广东重视惠民板块,特别增加公益演出场次,覆盖范围扩展至学校、公园、商圈等公共空间,配合低票价政策,真正实现“艺术下沉”。由星海音乐厅承办的“二沙岛户外音乐季”,就是今年大湾区文化艺术节惠民活动的重要内容。

广东群众文艺创作领域同样硕果累累,成为惠民服务的优质内容源泉。在今年第二十届群星奖评选中,广东选送的音乐《追光》、舞蹈《最后一球》、戏剧《热点》、曲艺《风火山》及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合唱团五大项目全部获奖,实现四大门类“全满贯”,获奖数量与浙江并列全国第一。

这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秀作品,深深植根岭南文化,聚焦现实题材,以生动的艺术语言讲述广东故事、展现湾区风采。

从“全岛即舞台”的开放惠民实践,到“群星闪耀”的创作反哺,广东正以多元、开放、普惠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人文湾区。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赵媛媛 王涵琦

编辑 朱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