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在开馆16年后首次面向公众开放,观众得以近距离参观宋代古沉船“南海I号”的船体真容。这艘在海底沉睡800余年、被誉为“时光宝船”的古老商船,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
“南海I号”1987年首次发现,历经20年的人员培养、技术积累与方案论证,到2007年底,运用沉箱进行整体打捞后,安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的玻璃建筑,该建筑是专为该船建设的,以加强保护和便于游客通过玻璃参观。2023年,船体发掘工作全部结束,正式转入文化遗产保护阶段。随着保护与展陈工作的持续推进,博物馆致力于增强参观的“临场感”与“互动性”,首次允许公众走入“水晶宫”内部,多角度、近距离观察古船。
在保护现场,古船由大型钢架支撑,外部覆盖喷淋系统,脱盐、脱锈、填充加固及脱水定型等保护工作持续进行。为提升参观体验,馆内加建环绕式参观廊道与智慧监测大屏,实现720度立体观览。通过优化照明系统,船体重点部位清晰可见,营造出沉浸式、富有仪式感的观展氛围。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冯兆发介绍,未来将在做好文物保护前提下尽可能向公众开放,让观众能与千年古船仅隔一两米“对话”。
与此同时,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完成全面展陈升级并正式开放,毗邻的广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也同步启动内部试运行。两馆将以一体化模式运营,构建总面积超5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文博综合体,共同夯实“南海I号”世界级考古品牌。
新展览突破传统陈列方式,首创“矩阵式”展陈,集中展出逾两千件宋瓷精品,再现宋代南北十二大窑口的陶瓷艺术高峰。截至目前,“南海I号”已出土文物逾18万件,其中陶瓷器约17万件,数量超越相关窑口博物馆馆藏总和。
作为世界三大著名沉船中唯一的非战船,“南海I号”是海上和平贸易的重要见证。未来,以该船为核心的“海丝博览园”正在规划中,旨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丝文化深度体验区,助力阳江建设“海丝名城”,推动中国水下考古事业走向世界。
策划:南小渭
统筹:黄韬炜
撰文:陈步上 巫雅柠 雷怡婷
拍摄/图片:雷怡婷 巫雅柠
剪辑:巫雅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