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出版”如何寻找新增量?“纸数联动+跨界融合”成新引擎

作者 徐怀;朱洪波;曾南希 2025-05-27 16:36

5月27日,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在本次论坛,“AI+出版”成为热议的关键词。全国人大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李敬泽表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场规模巨大的革命性的媒介巨变,如同地球的‘板块漂移’,出版就是在板块漂移中正在经历重塑的一座山。”

在AI浪潮下,如何利用AI赋能,革新传统出版业,重塑融合出版新业态,成为与会嘉宾论道的焦点。

纸数联动,数智赋能

推动出版从“小行业”转变为“大产业”

当前,传统出版业正在进行一场数字技术革命。然而,对数字技术认识不足,导致出版业存在着对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新产业机遇重视不够,业态创新不足等问题。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吉述认为,目前,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助力有限,出版业没有大范围深度用好新技术,本质上是传统出版对新技术的需求不明显。出版业技术应用不足,实质上是产品、产业创新不足。

对此,他提出了一条传统出版业革新的新路径——“纸数联动,加强图书内容的延伸开发,已经成为出版人必修的新功课。”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内容也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但与互联网平台相比,出版社网络产品受人诟病的,往往是内容资源量不够。所以应该聚焦专业领域,加快专业化、垂直化、体系化内容建设。

“数字化的意义不仅是把图书做得更好,更要推动形成新的业态。”宋吉述表示。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贺砾辉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正引发新一轮产业革命。“出版+人工智能”将不断突破传统出版想象空间,推动出版从“小行业”转变为“大产业”。

在他看来,传统背景下,出版一本图书需要经历编辑、排版、印刷、发行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而在人工智能背景下,这些环节将借助智能化处理得到极大简化。

“我们需要借‘智’之力,乘‘数’而上,将智能技术融入出版产业全流程,把出版行业从小众领域推向更为广阔的舞台,转变成人人可参与的大产业。”贺砾辉说。

传统教材定义被打破

教育出版需构建AI服务平台

近两年来,随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丰富普及和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纸质教材的更新周期与前沿知识的迭代速度形成反差。当AI能随时调取各种知识库时,传统教材的定义也被彻底打破。

对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刘超表示,在各种智慧教育平台不断崛起、传统教材市场份额不再具有优势的今天,教育出版若不能和算法驱动有效融入,将面临用户黏性的流失,甚至将面临“渠道失语”的困境。

自然,在巨大挑战之下,无限机遇正在孕育。

“如果我们构建起覆盖教学场景全链条、学习行为全周期的智能服务平台,教育出版将迎来重生。”刘超以大英百科全书成功转型的案例启示参会者,必须拥抱新技术,力求在知识供给的精准性、教育服务的响应力、学习体验的沉浸度等方面构建差异化优势。

基于此,刘超进一步指出,AI可助力教育出版机构实现“知识资产化、服务智能化、生态平台化”。未来,可以覆盖“教、学、评、管、研”各环节的智慧服务生态系统,将被定义为教育出版的新形态。

“未来,没有一个人能忽略AI的存在,AI扑面而来,彻底改变了儿童内容行业的工作方法甚至工作关系,也重构了儿童内容的生产逻辑。”凯叔讲故事创始人王凯说。

毫无疑问,AI能更快速打磨出优质内容。但技术背后,AI输出的内容仍需要人去判断。他指出,创作者如何驾驭AI、如何向AI提问很重要。高手一定是那些能够站在算法之上、充分利用AI赋能自己创作效能和质量提升的“多面手人才”。

在他看来,AI重新定义了儿童内容创作中的“关系”。过去,内容创作主要对象是受众,但现在,创作者要让AI理解创作意图,产出不同风格的内容方案。这时候,内容创作者就不只是编剧了,而是变成了“总架构师”的角色。

“对于内容创作和出版人来说,AI是工具,互动是手段,成长是目的,孩子是主角”,他总结道。

以“融合之力”倍增“出版潜力”

出版玩转跨界融合带来新增量

在本次论坛上,多位嘉宾表示,融合发展将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表示,在技术和出版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需注重产业向新、价值向善、眼光向外。产业向新即用新技术中满足出版需求;价值向善是商业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眼光向外指的是出版需要注重国内国外文化内容的融合。

“网文出海、网剧出海、网游出海已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故事走出的重要内容。我们正以文化‘新三样’为帆,持续推动中国文化实现破壁式传播,实现中国文化‘出海’又‘出彩’。”郭凯天说。

作为儿童内容领域的实践者,王凯发现,当完成了丰富的音频内容之后,只要是好内容,它就可以跨越介质,可以是音频故事、儿童图书,可以打造成故事玩偶,还可以把人气IP改编成动画片、舞台剧。每一种优秀的内容都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介质来表达。从实践来看,这些业务形态都是融合出版的尝试。

“不同内容介质的融合,让孩子们从小听众,变成小观众、小读者,变成不同场景下热爱科学知识、逻辑推理及中华文化的参与者,更带来丰富的内容体验。”王凯说。

贺砾辉指出,近年来全球出版巨头效益保持持续增长,就是得益于开放生态内容融合的新回报、知识服务平台融合的高收益、“出版+教育”“出版+旅游”等跨界融合的新增量。

譬如,阿歇特出版集团收购迪士尼旗下的亥伯龙出版公司,极大增强了非虚构类图书的实力。出版巨头通过不断强化内容优势,逐渐形成了融合发展的强势。

撰文:徐怀 曾南希

摄影:朱洪波

编辑 王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