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南海之滨的阳江大地上,科技创新的浪潮奔涌不息。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阵地,到探索海洋科技奥秘的科研实验室;从攻克技术难题的日夜坚守,到培育创新人才的默默耕耘,每一处都闪耀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汗水。他们是阳江科技发展的“拓荒牛”,以专业与执着突破技术壁垒;他们是创新驱动的“领航者”,用奇思妙想点燃发展引擎。5月30日,是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南方+与阳江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推出《阳江科技工作者风采》系列报道,挖掘奋斗在阳江各领域科学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聆听他们勇攀科技高峰的奋斗故事,感受他们以科技之力书写阳江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人物档案
陈兴汉,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水产专业带头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阳江市最美科技工作者、阳江市第六、七、八批市管拔尖人才。深耕水产领域近20年,以“禾虫”研究为核心,开创了国内禾虫产业化发展的新格局,累计申请专利20余件,获授权PCT国际专利2件、国家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近20件,发表论文20多篇,首创工厂化人工育苗关键技术工艺,攻克禾虫规模化繁殖关键技术难题。
在南海之滨的阳江,一片绿油油的稻田里,一位皮肤黝黑的“农民”正弯腰翻查泥土。他指尖掠过细密的虫洞,眼里闪烁着比阳光更明亮的光芒——这是阳江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兴汉,被业界誉为“虫语者”。
从偶然听闻的乡间美味,到大范围推广的“软黄金”“土壤卫士”,他用十五年光阴,在稻田里书写了一段从科研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传奇。
结缘:田间偶遇的“虫”生契机
2005年,中山大学海洋生物学硕士陈兴汉,带着对基层科研的向往,来到阳江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初到阳江的他,对这片咸淡水交汇的土地充满好奇。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禾虫”这个带着海腥味的词汇,如同一粒种子,悄然埋进他的心田。
“只有野生,没有人工养殖?”说者无心的感叹,却让科研人的敏锐神经骤然绷紧。在阳江老饕的描述里,禾虫是稻田里的“水中虫草”,每逢水稻扬花时随潮而至,需在深夜举灯捕捞,捕获量全凭天意。这种充满地域特色的食材,却因依赖自然繁殖,始终藏在深闺人未识。
带着“能否让禾虫走上规模化养殖之路”的疑问,陈兴汉踏上了寻虫之路。第一次见到禾虫,是在阳江沿海的某个渔村。暮色中,渔民划着小艇,灯光下网兜里的虫子泛着金黄光泽,如流动的碎金。那一刻,他忽然意识到,这小小的虫子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打开水产养殖新领域的钥匙。
然而,科研的第一步竟是“找虫”。为了获取禾虫繁殖亲本,他几乎每半个月就要往返阳江与广西,单程5小时的车程,换来的是凌晨时分在滩涂上打着手电筒翻找的身影。“有次在广西蹲守到凌晨三点,潮水退去后,淤泥里密密麻麻的禾虫亲本让我心跳加速。”回忆起那段日子,他的眼中仍有光亮。
50多次往返,超500小时的车程,他用脚步丈量出禾虫野生种群的分布地图,也让这个湖北汉子彻底爱上了这片充满挑战的土地。
研究:百次失败后的“虫”破之路
2012年,陈兴汉正式组建团队,向禾虫人工繁殖的“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彼时的禾虫养殖,如同蒙着面纱的新娘,看似美丽却无人能窥见其真容。行业内流传着“禾虫育苗比试管婴儿还难”的说法,而他偏要做那个掀开头纱的人。
禾虫的人工繁殖,难在“精准控制”。野生禾虫依赖咸淡水交汇的潮汐环境,从催产、授精、孵化到精准淡化、开口饵料和水质调控,每一步都与自然节律深度绑定。陈兴汉团队从零开始,在实验室模拟潮汐变化,调配不同盐度的水体,甚至精确到光照时长的控制。“我们就像禾虫的‘月嫂’,每一个参数都要反复调试。”他笑着说,却藏不住背后的艰辛。
无数个深夜,实验室的灯光从未熄灭。一次又一次的催产失败,让虫卵在培养皿中黯然失色;精心调配的饵料,却成了幼虫的“毒药”。2015年的某个凌晨,连续第37次孵化失败后,团队成员望着浑浊的水体,几乎绝望。“再试一次,把盐度调低0.5‰。”陈兴汉的坚持,如同穿透乌云的星光。终于,在第58次实验中,显微镜下出现了细小的游动身影——禾虫幼虫孵化成功了!
但真正的突破,在于“工厂化育苗”的创立。传统育苗依赖土池,存活率不足1%,而陈兴汉团队研发的三级育苗工艺,通过精准控制水质、饵料和密度,将存活率提升300倍。2018年,当第一批工厂化育苗的禾虫苗种投放入塘时,养殖户们看着池水中密密麻麻的幼虫,不禁惊呼:“这哪里是虫子,分明是会游动的金子!”
解决了育苗难题,陈兴汉又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内陆稻田。传统观念中,禾虫只能在咸淡水环境生存,而他却要让这“海边虫”住进“山间田”。
“关键在淡化和纯淡水环境中性成熟诱导。”他解释道,就像让海水鱼适应淡水,禾虫也需要“循序渐进”的驯化。团队设计了阶梯式盐度下降方案,直至完全淡水。这个过程如同给禾虫“搬家”,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经过上百次调试,当禾虫在纯淡水稻田中安然生长时,内陆养殖的大门轰然打开。
“水稻+禾虫”的共生模式,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禾虫在稻田中穿梭,疏松土壤、分解有机质,水稻则为其提供栖息环境,形成天然的生态循环。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坦途,陈兴汉的成功,离不开背后的“硬核团队”。从最初的“光杆司令”,到如今5名博士、3名硕士的精锐之师,这支“虫语者联盟”用青春和汗水浇筑着梦想。
收获:虫舞稻间的“兴农”答卷
十五载光阴流转,陈兴汉的禾虫事业,早已从实验室走向广袤田野,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壮美篇章。
如今,“水稻+禾虫”技术已辐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四川等地。在阳江阮西村的博士工作站基地,游客们沿着田埂漫步,看禾虫在稻根间穿梭,听讲解员讲述“一田双收”的奥秘。这里不仅是养殖基地,更成为生态农业的示范窗口。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在管理到位的情况下,每亩稻田,禾虫产值可达2万元,优质水稻收益5000元,综合效益是传统种植的10倍以上。更令人惊喜的是,禾虫的生态价值日益凸显——它们能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让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
作为高校教授,陈兴汉始终牢记育人使命。在课堂上,他用禾虫养殖的鲜活案例,让枯燥的水产理论变得生动有趣;在田间地头,他手把手教养殖户辨别虫苗优劣、调控水质。200多名水产人才从他的课堂走出,成为行业骨干;指导学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金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动力。
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布阳江、东莞、清远等地,累计开展培训超2000人次。在广西钦州的一场培训中,一位养殖户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陈教授,您教的淡化技术救了我的场子,今年亩产翻了两番!”这份来自基层的认可,比任何奖项都更让他珍视。
当禾虫养殖渐入佳境,陈兴汉又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禾虫从‘餐桌’走向‘全产业链’。”他勾勒出一幅宏伟蓝图:开发禾虫精深加工产品,如高蛋白饲料、美容保健品;打造禾虫预制菜品牌,让这道岭南美味走向全国;甚至规划禾虫生态文旅,让游客体验“稻田捕虫”的乐趣。
夕阳西下,陈兴汉站在稻田边,看着养殖户们满载而归的笑脸,耳边仿佛响起禾虫游动的细微声响。这些曾被视为“小众”的虫子,如今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从科研攻坚到产业富民,他用十五年光阴,在泥土里书写了一个“小虫撬动大产业”的传奇。
风掠过稻田,掀起层层绿浪。在禾苗与虫子的共生中,陈兴汉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是一个关于坚持、创新与担当的故事,更是一个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汗水,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的壮美画卷。
后记
陈兴汉的故事,是科技与土地碰撞出的火花,更是一位科技工作者对“三农”事业的赤子之心。从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到田间地头的泥泞小路,他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与对乡土的深情。当禾虫在稻田里穿梭,当农户因技术革新展露笑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科研成果的落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 “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
十五载光阴,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坚持打破“靠天吃饭”的桎梏,用创新激活撂荒地的沉睡价值。如今,禾虫产业链的蓝图已然展开,从种苗培育到精深加工,从生态养殖到文旅融合,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团队的心血。正如他所言:“禾虫虽小,却能撬动大产业。”这份撬动的力量,源自对土地的热爱,源自对“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执着。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期待这位“虫语者”继续在希望的田野上深耕,让更多“科技之花”结出“富民之果”,为乡村振兴书写更璀璨的篇章。
策划:姜树勤 杨世华
统筹:黄韬炜
撰文:赵强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