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开平市公证处积极响应司法部部署,扎实开展“公证规范优质”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司法辅助创新、涉侨服务升级、作风效能改革、重点群体关怀为突破口,创新和优化提存公证、证据保全、公益服务等服务支撑,构建深度融入侨乡基层社会治理的立体化公证服务体系。
开平市公证处服务大厅。受访者供图
开平市公证处服务大厅。受访者供图
破局求新的司法协同实践
在开平市人民法院执行局,一宗涉及多名农民工工资拖欠案件的执行款正通过公证提存机制有序发放。这是开平市公证处深化司法辅助创新的最新实践:通过与法院、金融机构建立执行案款提存协作机制,将公证提存服务嵌入法院执行程序。当被执行人财产存在分配争议时,公证处设立专用提存账户进行资金监管,既保障申请执行人权益,又破解“执行僵局”。自2021年签订《司法辅助事务执行案款公证提存服务协议》以来,该机制已妥善处理37起案件,涉及金额超949万元。
司法协同的深度不止于此。日前,开平市公证处办理开平市首宗涉刑赔偿保证金提存公证,标志着公证职能正式延伸至刑事司法领域。在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告人自愿向公证处提存赔偿保证金,既展现悔罪诚意,也为检察机关作出从宽处理建议提供依据。
司法辅助与法院签约。受访者供图
司法辅助与法院签约。受访者供图
司法辅助与检察院签约。受访者供图
司法辅助与检察院签约。受访者供图
这套创新机制,源自《开平市人民检察院 开平市司法局关于建立刑事案件、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赔偿保证金提存制度工作细则》——当犯罪嫌疑人无法与受害人达成赔偿协议时,公证提存成为化解矛盾的“缓冲阀”。
从民事执行到刑事和解,开平市公证处正通过“公证+”模式重塑司法协作链条。在赤坎古镇侨房征收工程中,面对部分华侨因历史档案缺失导致的产权争议,公证团队历时三个月核查民国地契、侨批档案,通过“证据保全+提存公证”组合拳,保全百年骑楼的建筑细节,既守护了侨乡历史文脉,又实现了文物保护与民生权益的双重保障。这种将公证职能深度融入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让公证服务成为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支点。
跨越山海的涉侨服务变革
开平市公证处牢牢把握涉侨涉外法律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机遇,以“侨”为桥,持续深化涉侨涉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先后与澳门开平同乡联谊会、香港开平青年会、澳门开平青年会、法国五邑青年会、斐济江门五邑联谊会和厄瓜多尔华侨华人总会分别签订涉侨法律服务合作框架协议,以海外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更好提升侨务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开平市涉侨涉外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签合作协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签合作协议现场。受访者供图
此外,开平市公证处将涉侨服务创新作为公证体制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聚焦海外华侨华人“办证难”,针对房产产权人已故、权利人的相关继承人久居海外等因素导致的办证“举证难”的问题,建立“专案专办”服务机制,对“举证难”的房产继承案件提供专案核查和证据保全服务,由公证员组成核查小组代替办证人“跑腿”,到相关职能部门核实取证,发挥公证职能最大限度降低房产权属争议纠纷。
针对海外侨胞跨境沟通需求,开平市公证处推出网上公证咨询服务,建立24小时公证咨询微信群,由专人负责解惑答疑,定制个性化、高效的公证服务,侨胞、侨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咨询、预约、材料预审等环节,实现“云端问侨需、线上解侨忧”。
全域全时响应的服务效能跃升
五一假期的公证服务大厅,返乡务工人员张女士正在办理委托公证:“我长期在外地工作,多亏你们节假日能够预约办公证,我就不需要特地请假跑回来了,你们的服务真是太便民了!”
短短半小时,公证员与助理便为她办妥声明书公证的受理手续。像张女士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
5月3日一早,开平市公证处核查团队已驱车赶往台山市——当天需完成3起继承案件的实地核查。这种“窗口服务不打烊+乡村核查不断档”的模式,已成为开平公证人的工作常态:五一期间,开平市公证处日均接待群众20人次,受理涉及委托、继承、声明等多类公证事项,为群众提供了最便捷的公证法律服务。
开平市公证处上门核查。受访者供图
开平市公证处上门核查。受访者供图
作风效能提升体现在服务链条的每个环节。开平市公证处推行“提前半小时开门+延时下班”机制,高峰期为体弱群众提供等候专区;在工业园区设立公证服务站,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海外投标等专项服务;而对于“上班族”,公证处则开通“午间夜间服务专线”,企业员工可通过“错峰办证”通道,利用休息时间办理涉外公证。
直抵人心的法治定制服务
初夏的开平市月山镇,九旬老人李奶奶握着新鲜出炉的公证书,布满皱纹的脸上终于绽开笑容。两周前,这位因腿疾常年卧床的老人还在为如何办理放弃继承权公证发愁——儿子意外离世后,她想将房产留给自幼亲近的孙子,但复杂的法律程序让行动不便的她望而却步。
开平市公证处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公证上门解难题”专项行动:公证员与助理驱车一小时上门服务,携带便携式办证设备,将客厅餐桌改造为临时公证台,历经两小时耐心讲解法律条文、核对文件细节,最终帮助老人完成心愿。
类似的温情服务不仅温暖了当事人,更通过大家口口相传,成为海外乡亲感受家乡法治温度的重要窗口。这,正是开平市公证处开展“公证规范优质”行动的生动缩影。
走进开平市公证处服务大厅,残疾人专用通道、老花镜、急救药箱等设施一应俱全。此外,开平市公证处实行每周两次的实地走访服务机制,对符合办证条件的提供就地办理服务,结合“公证进村(社区)”“党员巡回宣讲、办证”等活动,以服务下沉、资源前置的方式实现特殊群体在“家门口”享受“一对一”“面对面”的免费咨询、现场办证服务,为偏远地区有办证需求的特殊群体大大节约了往返办证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截至目前,开平市公证处累计开展活动247场次,受益人次达7100人。
法治温度背后的制度支撑
在“公证规范优质”行动推进中,制度创新始终是根本保障。
开平市公证处建立“公证+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对经济困难群体减免公证费用;严格落实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参与公益法律服务有关要求,保证每位执业公证员每年办理不少于4件的公益服务案件。
此外,开平市公证处持续深化“一证即办”公证服务机制,在解决工厂工人、企业人员上班“办证难”的问题的基础上,制定 “一证即办”公证事项清单和“一次性告知”办证指引,进一步规范和精简公证证明材料清单,缩短办证周期,进一步提升服务效率。
纵深贯通的城乡公证服务网络同样可圈可点。在开平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一处一专窗”,将公证法律服务圈扩大至市、镇(街)、村(社区)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站以及全市15个镇(街)司法所,推动公证法律服务实现城乡互动、纵深贯通的服务格局。
从为九旬老人调整的一把座椅,到跨越重洋的全时微信响应咨询服务;从化解赔偿僵局的提存创新,到守护侨胞权益的代查服务,开平市公证处用“规范”夯实服务根基,以“优质”诠释为民初心。
开平市公证处为特殊群体上门服务。受访者供图
开平市公证处为特殊群体上门服务。受访者供图
下一步,开平市公证处将以“公证规范优质”行动为契机,以深化拓展“减证”“提速”成效、拓展公证服务新领域、做实做优重点群体服务、积极参与防范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为重点,为乡村全面振兴和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贡献法治力量。正如该处负责人所说:“公证服务的最高境界,就是让群众在每一个细节中感受法治的严谨与温度。”
南方+记者 申红洲 通讯员 余琼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