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五载医心路 筑就“心灵绿洲”|韶关仁医

作者 叶志强 2025-05-27 15:04

从数十张病床的“冷门”科室,到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建设单位;从鲜有人问津的诊室,到年接诊超1.5万人次的重点科室——韶关市中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何林海深耕廿五载,在粤北山区打造出一片“心灵绿洲”。

多年如一日,他持续破解“病耻感”困局,托起数万患者的生命尊严。

冷门科室的“国字号”跃升

1999年,何林海从医学院毕业,选择加入韶关市中医院韶钢院区。轮转多个科室后,他敏锐察觉到精神心理医学的潜力。彼时,国内对这一领域关注不足,医院精神科仅有数十张病床,患者就诊率低。

在精神疾病被视为“家丑”的年代,他毅然选择深耕。

他先后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等医院进修学习及交流,将中医理论与现代精神病学融合,探索出了一套适合粤北山区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用柴胡疏肝散联合抗抑郁药物对肝郁脾虚型郁病进行治疗,把耳穴压豆、中药熏蒸安神、穴位按摩、针刺治疗等应用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上。

他不仅关注患者的病症治疗,更注重心理疏导与康复,努力帮助患者重拾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2012年接任科主任后,何林海开启系统性改革:建立多学科会诊机制,开设24小时医患沟通专线,医护人员主动公开私人电话。

十年间,科室年接诊量增长7倍至1.5万人次,病床扩至300余张,2023年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建设单位”的中医精神科。

当躯体与心灵双重告急

2023年寒冬深夜,一通紧急电话打破宁静:妊娠十月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发作,赤脚在产科病房狂奔,母婴命悬一线。

何林海带领团队携中医器械深夜驰援,通过穴位针灸、按摩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物紧急处置,随后给予认知行为疗法、情绪释放技巧、压力管理策略等多种心理治疗技术,最终守护产妇平安分娩。“两条命啊!你们救了两条命!”家属含泪紧握他的手说道。

这样的“拆弹”时刻贯穿何林海的职业生涯。

一位同时罹患恶性肿瘤、糖尿病、抑郁症的患者,因绝望抗拒治疗导致血糖飙升至危险值。何林海联合肿瘤科、内分泌科制定“身心同治”方案:西医精准控糖、中药调理气血、认知行为疗法重建信心。

三个月后,患者血糖达标并主动接受抗癌治疗。“很多患者不是‘病了’,而是‘心被困住了’。”他的工作手册里,记录着百余例类似跨学科救治案例。

撕下“标签”的基层攻坚战

在山区,何林海见过用“驱邪”治疗抑郁症的家庭,遇过将躁狂症病人锁在家里的家属。为破除“病耻感”,他带领团队走遍周边县镇,开展基层精防医生培训30余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家属及周边群众宣传专业知识,减少误解。

在坐诊时,当躲藏治疗十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动掀开蒙脸头巾走进诊室时,这一幕让他坚信“科学终将战胜偏见”。

何林海介绍,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情绪问题日益凸显,网络成瘾、自杀和自残行为导致的辍学和死亡事件频发,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这也成为了心理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肩负的责任和担当。”何林海说,重视青少年网络成瘾与抑郁症的区分,全社会应关注互联网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的潜在伤害,避免对青少年抑郁症的过度诊断和标签化,“这将是未来工作的重点”。

致敬韶关仁医专题>>>

南方+记者 叶志强

通讯员 杜洁红


编辑 杨韬
校对 蓝淑茹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