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花塔阻击战、神枪手刘黑仔、香港大营救、“土海军”智斗日伪军……近日,一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制作的五集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正在广东热播。
纪录片中,珍贵历史影像与生动叙事交织,再现岭南儿女以灵活战术与坚定信念,在极端环境中铸就的抗战功勋。很多年轻观众从中完整了解了华南抗战的壮阔史诗,众多抗战英雄的后人也重温了父辈们为祖国、为民族,奋不顾身抗击日寇侵略的英勇壮举。
近日,记者采访了纪录片导演组及多位老英雄的后代,深入了解纪录片制作背景、故事,及其反映的华南抗战的壮丽篇章。
从80年前的一份报告中找到线索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制作一部抗战主题的纪录片,早早便成为导演组的共识。他们希望找到一个独特的视角开展纪录片策划——不局限于复述宏大叙事,更要挖掘出鲜有报道却波澜壮阔、分量极重的历史真相。
一份1945年的报告,让他们将目光聚焦到了华南大地:1945年4月25日,朱德在中共七大所作的军事报告《论解放区战场》中将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翻查史料,导演组发现,华南抗日纵队自成立起便与敌人浴血奋战,不仅从战略上配合了全国其他地区的抗日战争,而且配合和支持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盟军作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一支长期孤悬敌后的武装力量,是用血肉之躯筑起的战略支点!”拍摄华南抗战史这一方向很快被确定下来。
明确选题后,摄制组赶赴广东、海南、香港、澳门等地拍摄,深入广东省档案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重要遗迹与场馆,采访相关专家,挖掘历史影像、革命文物和档案文献。在广东,摄制组辗转广州、深圳、珠海等20多个城市寻访健在老战士,进行抢救式挖掘报道。
“我叫曾还,今年99岁,是珠江纵队的队员。”当过珠江纵队卫生员的老战士曾还,给导演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老太太坐在自己的家里,手里拿着旧物,将当年的故事娓娓道来,没有华丽辞藻的回忆,却比任何史料都更有力量。
最终,这部倾注无数人心血的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诞生。该片全片分为《南粤怒吼》《拨云睹日》《扎根敌后》《香港大营救》《誉满中华》五个篇章,全景呈现华南抗战的激荡历史。
父辈的坚守和牺牲被更多人看到
纪录片播出后,大量的珍贵历史影像,也让不少老战士的后代重新认识和了解了父辈所经历的那段血与火的岁月。
编导吕昕彤告诉笔者,在《华南抗战烽火》创作期间,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的回忆录,是导演组至关重要的参考文本之一。在最终的成片中,导演组也多处直接引用了回忆录原文,犹如穿越时空的独白。
作为曾生将军的儿子,曾德平也接受了导演组采访。当看到最终成片中父亲的身影出现在镜头里,曾德平难掩激动:“父亲的军装照片,曾是我童年记忆里最厚重的物件。如今,这张照片登上荧屏,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紧相连,父亲当年的坚守与牺牲,不再只是家庭里的回忆,更成为了被国家铭记、被大众缅怀的集体记忆。”
和曾德平一样,不少老战士后人,也从翔实历史中,重温了父辈们为祖国、为民族奋不顾身的英勇壮举。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委员梁奇达之子梁凯明说:“我们亦要告诉抗日先烈和父辈们:如今国家已是国富兵强,繁华盛世,人民安居乐业,这都是因为你们的流血牺牲换来的,党、国家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那位让导演组印象深刻的老战士曾还,每天准时守候在电视机前,完整观看了这部纪录片。曾还的女儿钟建平说:“她边看着荧幕,边数着她认识的老领导、老战友和老战友的后代。当看到荧屏上有她出现的时候,就说:‘我也上电视啦!’很激动,又很高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这支抗日部队和这些抗日老战士,她很欣慰!”
南方+记者 汪棹桴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