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积极响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青年突击队行动号召,组建了150余支青年突击队,3000余名师生奔赴粤东粤西粤北基层一线,深入乡村、走进社区、投身田野,以专业赋能实践,以实干服务地方,聚焦教育赋能、技能培训、数字技术应用、特色产业提升、基层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将师范底色与技术特色深度融合,与县域发展开启了一场生动的“双向奔赴”。
其中,24支突击队表现突出、成效显著。
一起来为他们点赞!(可多选) 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探海拾茶“实践团 2.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学院“智造星火”突击队 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实践团 4.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轮动不息”突击队 5.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晴旭春晖”实践团 6.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熠河益教”突击队 7.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晖埔教”实践团 8.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埔”梦之星光青年团 9.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华彩锦韵”突击队 10.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幸福信使”突击队 1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潮英绵延”突击队 12.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美客韵”突击队 1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跃而声乐响广师”突击队 14.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石榴籽”志愿服务队 15.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同心振乡”突击队 16.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拓·夏之梦突击队 17.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光启航”实践团 18.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智农惠民”突击队 19.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 20.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思源”实践团 21.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溯高思兴”突击队 22.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师韵客行”美育实践队 23.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学院“数字工坊”实践团 24.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团心服务队 提交
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探海拾茶”实践团
电子与信息学院“探海拾茶”实践团赴河源开展乡村振兴实践。团队结合学校“技术+师范”特色,开设5天夜校课程,推出电信学院微专业课程——脑机接口科普体验课,开展脑波采集、意念交互等实践,服务学生近百人次。创作一套“扎根大地,振兴有我”主题表情包,生动传递青年服务基层的热情与信念,引导更多同学关注和投身“百千万工程”。
实践团完成超60平方米文化墙绘,融合当地老城四宝元素。举办规模达220人的“和谐新兴,艺韵邻里”主题文艺晚会,涵盖舞蹈、歌曲、朗诵等节目。开展红色调研并撰写2万字报告;面向全校募集书籍赠予当地留守儿童。采用“讲解案例+趣味小游戏”开展普法反诈宣讲会,覆盖300余人。团队通过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等多元举措,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展现青年实干担当。
“探海拾茶”实践团。
“探海拾茶”实践团。
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机电学院“智造星火”突击队
机电学院“智造星火”突击队深入韶关市仁化县周田镇龙坑村开展社会实践。队伍锚定科技助农核心,深入柰李基地调研。针对传统农具效率低、设备不适地形等难题,团队发挥专业优势,重点探索无人机本土化适配方案,着力研发适配山地农业的无人机应用方案,破解山地农业发展困境,让无人机成为田野“新农具”。同时,队员们将科技火种播撒乡间,在当地开设科普支教课堂,通过趣味实验和无人机原理教学,点燃童心科学梦。突击队用专业智慧和青春热情,为龙坑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智造星火”突击队。
“智造星火”突击队。
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实践团
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实践团在梅州市大埔县与茶阳镇政府、乡村振兴工作队合作,主导设计落地“点—线—面”数字化建设项目。“点”上为大埔陶瓷完成6大系列104个藏品3D建模,“线”上为7座场馆设计“移步换景”VR全景方案,“面”上绘制“茶阳星火”红色交通线云端全景地图。
团队还在大埔中学开设24节数字课,借VR实践课带学生参与父子进士牌坊数字化VR扫描,助其从“受教者”变“实践者”,推动数字化理念扎根。此外,团队总结乡村振兴经验,为助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推进,按“三板块两团队一核心”打造并开源线上实践交流网站。
团队汇聚科技兴村力量,以数字下乡、科技下乡激活“古镇茶阳”发展动能,尽显广师大青年时代担当。
“助梦e夏”实践团。
“助梦e夏”实践团。
4.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轮动不息”突击队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轮动不息”突击队创新构建“1+2+3+N”科技赋能工作法,赴韶关仁化县石塘镇开展实践。锚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依托技术积累与精准对接两大基础,聚焦三大领域开展实践。为2户独居老人安装自研智能声控照明系统以降低夜间跌倒风险,守护“银发安全”。成功完成自研“EOS绿能环”光储一体系统首户家庭试点,推动“绿能下乡”。开展太阳能小车科技义教,累计授课20余人次,点燃乡村少年科学梦。
突击队同步拓展文化保育、政策建言、成果传播等N个场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服务范式。团队以科技力量精准服务基层,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田间实效”,彰显青年知行合一、智助乡村的青春担当。
“轮动不息”突击队。
“轮动不息”突击队。
5.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自动化学院“晴旭春晖”实践团
自动化学院“晴旭春晖”实践团20名师生赴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以青春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团队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科技启智,红色育心”活动,为乡镇学生提供机器人编程、单片机教学和人工智能科普课程,并开设普法、心理等一系列义教课程,助推教育振兴。同时,发起“帧藏岁月,画映欢颜”公益摄影,为敬老院长者拍摄并赠送纪念照,弘扬尊老风气。
此外,团队推进“红色焕活行动”,调研永昌居等红色遗址,开发文旅数字化小程序;组建专项小组调研仙洞米粉非遗项目,提出“非遗+电商”“非遗+研学”融合路径,撰写两篇调研报告。还绘制长达18.5米的丰良古镇主题墙绘,彰显人文历史,助力古镇风貌提升。
“晴旭春晖”实践团。
“晴旭春晖”实践团。
6.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熠河益教”突击队
体育与健康学院“熠河益教”突击队赴河源市源城区高埔岗街道,助力非遗猫头狮传承,服务乡村振兴。高埔岗猫头狮是当地重要文化符号,却面临老传承人年高、年轻一代兴趣低的传承困境。突击队在高埔岗村史馆与传承人深度对话,记录技艺与故事,坚定传承决心。还促成醒狮与猫头狮“会狮”,实现文化碰撞交融。
实践中,队员学习猫头狮技艺与鼓乐节奏并记录。未来计划依托专业特长和校区地理优势,进校园开设兴趣课堂、编创融合猫头狮元素的舞蹈与健身操,激发孩童兴趣。队伍坚守“扎根河源、服务河源”理念,持续深耕非遗保护与地方服务。
“熠河益教”突击队。
“熠河益教”突击队。
7.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晖埔教”实践团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青晖埔教”实践团深入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聚焦乡村教育提质与红色文化传承两大领域,以乡村支教和红色基地研学为抓手,以网安专业赋能埔前镇高质量发展。
课堂上,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采用“宣讲+案例+体验”模式,开展防诈宣讲与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知识普及。红色文化传承中,实践团通过教唱红歌、拍摄快闪视频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并前往上村村红色文化馆,围绕罗焕荣英烈事迹访谈讲解员、拍摄宣传片,让红色记忆更鲜活。实践团系列行动精准对接基层需求,切实将青春动能转化为服务基层发展的实效。
“青晖埔教”实践团。
“青晖埔教”实践团。
8.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埔”梦之星光青年团
马克思主义学院“埔”梦之星光青年团赴梅州大埔开展“红色文化与兴趣课堂相结合”暑期义务支教活动。在课堂上,团队以多媒体教室为阵地,设计了音乐、体育、艺术等趣味课程,将红色文化与客家非遗元素巧妙融入教学,为乡村儿童带来寓教于乐的学习体验。课余时间,团队走访了三河坝战役指挥部旧址及其纪念园等多处红色遗址,将红色资源的走访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肩负起“讲好红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的责任,强化了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感。
“埔”梦之星光青年团。
“埔”梦之星光青年团。
9.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华彩锦韵”突击队
国际教育学院“华彩锦韵”突击队赴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开展非遗数字化传承实践活动。团队深入长鼓舞传承基地、瑶绣工坊、古寨院落等场所,运用影像记录、动作捕捉和三维建模等技术,系统梳理瑶族非遗的文化脉络。队员们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振兴,通过微纪录片创作、数字IP设计、文创产品研发等形式,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实践过程中,团队走访传承人、扎根田间戏台,以青年视角和创新手段展现民族技艺之美、乡村发展之变,与村民密切协作,探索“文化+科技+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为连南注入青春活力。
“华彩锦韵”突击队。
“华彩锦韵”突击队。
1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幸福信使”突击队
外国语学院“幸福信使”突击队赴河源市康禾镇中心小学开展义教活动,以“五育融合”为引领,立足外语专业特色与非遗文化、红色资源,构建“语言赋能+文化浸润+实践育人”课程体系,注入跨文化视野与职业启蒙理念,厚植学生文化认同根基,打造外语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样本。
此外,团队深入河源市东源县调研。通过整合“红绿”资源,创新农文旅融合模式,设计“红旅研学,茶泉体验”的文旅新业态。围绕八角楼、香火龙文化,打造“古建探秘”研学、开发文创IP,推动双遗互促,为客家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幸福信使”突击队。
“幸福信使”突击队。
1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潮英绵延”突击队
“潮英绵延”突击队依托从2022到2024年驻扎汕头开展实践的系列成果,于2025年暑期转赴潮州湘桥区开展新阶段服务,聚焦地方实际需求,以“红色文化+非遗体验+自然景观”为路径,串联英歌舞、潮绣、手拉壶等非遗与当地红色文化,让非遗匠心与红色精神相容共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
实践期间,队员全身心投入潮汕文化传承,不仅对传承人进行深度访谈,还拍摄并记录非遗技艺视频,开发“走读古城·手作潮韵”研学课程,产出海报、文化IP及各类文创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宣传,发布推文7篇、宣传视频11部,总浏览量80万+。
团队以青春热忱守护文脉,让潮州的红色记忆与非遗技艺真正“活”起来。
“潮英绵延”突击队。
“潮英绵延”突击队。
1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绘美客韵”突击队
美术学院“绘美客韵”突击队聚焦文化创意和保育领域,结对梅州市大埔县开展项目,围绕助力乡村美育、宣扬当地红旅两大方面展开工作。
团队工作分两大方向。一是将红色文化保护与文旅宣传相融合,队员们实地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并走访12处红色地标,调研访谈268人次、收问卷247份,运用VR还原历史场景,制作宣传片并多平台推广,以光影活化梅州红色记忆。二是开展美育课程,在大埔中学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美育兴趣班,设3类共7门课程,并借助AI技术活化学生作品,为乡村孩子成长注入艺术活力。
“绘美客韵”突击队。
“绘美客韵”突击队。
1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跃而声乐响广师”突击队
音乐学院组织“音跃而声乐响广师”突击队赴河源市源城区开展“非遗保护+教育帮扶”双线实践,通过与河源市源城区文广旅体局结对,完成传承、传播客家山歌非遗文化与源城区文化馆、图书馆的公益义教。
活动期间,突击队完成了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专项调研走访,访谈6位传承人,拍摄1个关于客家山歌的宣传片,开展2次客家山歌宣传摆摊活动。设计“国学讲堂”特色课程并开展美育课程23课时,覆盖学生64人次,举办1场文艺汇演活动并进行线上直播。团队还帮助结对单位制作旅游宣传册1本、旅游明信片4张和帆布包1个。本次实践活动既提升了河源当地客家山歌文化保护意识,又通过义教与文艺活动增进与群众联结,在河源当地社区形成良好反响,活动成效显著。同时团队不仅收集了客家山歌调研基础资料收集,还完成3篇调研报告,为当地的客家山歌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撑,实现文化振兴与教育帮扶的双向赋能。
“音跃而声乐响广师”突击队。
“音跃而声乐响广师”突击队。
14.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民族学院“石榴籽”志愿服务队
民族学院“石榴籽”志愿服务队于赴广州市花都区,开展了为期10天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活动。活动聚焦文化创意与保育、乡村公共服务等领域,以“政企校社+N”多元联动模式为基础,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方资源,设置学科教育、非遗文化、科技探索、军事素养四大板块,成功实现“四同四育”目标。此次活动覆盖120余名各民族青少年,依托系统化课程教学、研学实践与军事训练,切实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石榴籽”志愿服务队。
“石榴籽”志愿服务队。
15.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光电工程学院“同心振乡”突击队
光电工程学院“同心振乡”突击队立足河源市紫金县凤安镇教育短板,发挥师范特色与专业优势,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物理+非遗+科普”特色教育。团队经教案撰写、教具准备与课程打磨,设计出兼具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课程,含物理启蒙、非遗漆扇美育及趣味实验(土电话制作、水火箭组装等),累计形成15份教案、15节课程,服务学子50余人次,有效拓宽乡村儿童知识视野,激发其科学探索热情。
此外,突击队成员深入风安镇田间地头、特色产业一线等,同步开展“守望乡土”公益摄影、红色人物访谈与乡村产业调研等活动,累计产出12个宣传视频、13篇原创推文、3篇调研报告,其中宣传视频累计浏览量超75万,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同心振乡”突击队。
“同心振乡”突击队。
16.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拓·夏之梦突击队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数拓·夏之梦突击队奔赴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该村非遗活化、乡村教育等需求,团队完成非遗资源活化与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采访凤舞非遗传承人并制作文旅宣传片,在村史馆策划“快闪音乐会”。同时开展非遗与数学结合的特色义教,将凤舞、粤曲等引入课堂,吸引90余名儿童参与。
此外,在台风“韦帕”期间,团队积极协助村委布置庇护所、安置群众。联合村委开展基孔肯雅热防控,制作粤语科普视频并入户派发百余份手册。
数拓·夏之梦突击队。
数拓·夏之梦突击队。
17.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光启航”实践团
“心光启航”实践团依托心理专业优势,扎根河源市东源县蓝口镇,精准对接乡村困境儿童心理帮扶需求,高效推进实践项目落地。同时,今年新增助农项目,希望通过助力当地经济发展,为缓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供多角度的支撑帮扶,从多方面营造更有利的成长环境。实践团利用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更新实践成果,共获15万余浏览量,3000余点击量。
“心光启航”实践团。
“心光启航”实践团。
18.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财经学院“智农惠民”突击队
“智农惠民”突击队在梅州市梅江区江南街道中心坝社区进行社会实践,发挥专业优势,主导调研设计、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精准把脉89家商户经营状况,完成近百份有效问卷收集,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激活与治理提升建议。财经学院学生还带领团队为商户设计宣传物料,为社区打造IP形象和LOGO,以财经视角与视觉创新结合赋能基层经济发展。此次实践充分展现了财经学院学子服务县域经济、关注民生需求的责任担当,体现了“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奉献”的育人价值。
“智农惠民”突击队。
“智农惠民”突击队。
19.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法学与知识产权学院“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
“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聚焦乡村振兴、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及乡村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全国暑期“三下乡”重点专项实践。团队创新构建“法护成长+法助产业+法链非遗”三维服务体系,通过普法宣讲、模拟法庭和趣味游戏等方式推动法治启蒙。深入阳春市乡村与企业,调研春砂仁产业与根雕非遗,协同政府部门共商发展路径。面向青少年开展文化传承与安全主题教育。
团队已建立长效服务机制,形成春砂仁、根雕产业发展报告与立法建议。创新模拟法庭与互动普法有效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多项活动获广泛认可,助力乡村发展与基层法治。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法治力量。
“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
“希望之星”法律服务突击队。
20.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思源”实践团
管理学院“思源”实践团聚焦学校与韶关市仁化县“双百行动”结对共建工作重点,同时深化与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的对接合作,组织43名师生分赴仁化县周田镇和草潭镇开展“文脉传承·数字赋能”系列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出可复制的“青年+产业+文旅”乡村振兴模式。
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仅深入挖掘草潭独特的文旅资源,设计乡村文旅线路和文创明信片,还以周田镇“张屋古村”为原型创作“张小屋”IP形象及配套表情包,并为其设计旅游宣传册和“七彩花生”新包装,让乡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触达群众。团队还聚焦科技赋能,为乡村产业升级注入青春智慧。一方面通过电商直播助力销售周田柰李数千斤,有效提升农产品销量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技术拍摄古村宣传片和沉浸式赶海体验短视频,生动捕捉乡村之美。
“思源”实践团。
“思源”实践团。
21.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溯高思兴”突击队
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溯高思兴”突击队是一支融合技术创新、文化赋能与社会服务的综合性团队。团队扎根河源市源南镇,自主研发“数智化文旅平台”,推动乡村资源智慧化管理。通过电商直播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结合客家文化设计系列文化IP与文创产品,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持续开展公益支教、银龄课堂、反诈宣传等多元服务,获群众广泛好评。
团队以“科技驱动、文化铸魂、服务为本”为核心,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作为常态化服务队伍,未来将持续完善数字平台,推动文化IP产业化,深化服务内涵,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示范模式。
“溯高思兴”突击队。
“溯高思兴”突击队。
22.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师韵客行”美育实践队
“师韵客行”美育实践队依托小学教育专业优势成立,深入河源市源城区城西社区开展美育帮扶。团队创新设计“四季美学”系列课程,开展17场教学覆盖600余人次儿童,引导创作树叶贴画、盐画等作品200余件。
团队首创“AI动画+节奏杯舞”智慧教学法,超八成学员能力显著提升。同步举办“雅润客乡”游园会吸引300余居民参与,活化客家非遗传承。形成教案集、微课及纪录片,总触达38万人次。
项目降低社区美育成本,打造了可持续的高校社区美育帮扶范式,家长满意度超90%,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师韵客行”美育实践队。
“师韵客行”美育实践队。
23.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学院“数字工坊”实践团
“数字工坊” 实践团由环境设计领域青年学子组建,15名成员专业扎实、具创新思维,以“设计赋能乡村,创意激活IP”为核心理念,深耕乡村振兴。团队擅长空间设计、视觉创意与数字化技术融合,掌握IP设计、文创开发等技能,兼具实地调研能力,以“设计实力+服务情怀”聚焦埔前镇农文旅需求,围绕智慧助农、文化传承、乡村美育,挖掘当地特色产业与文旅资源,用数字化转化乡土符号,注入创意动能。实践中,团队分工明确,调研组收需求素材,设计组将乡土故事转化为可视化作品,宣传组推广乡村IP与文旅资源。团队全程对接当地需求,以青春创意助力农文旅融合,服务乡村振兴。
“数字工坊”实践团。
“数字工坊”实践团。
24.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团心服务队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团心服务队立足学校“技术+师范”办学优势,积极对接地方乡村规划建设、乡村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需求,跨学科、跨学院组建团队,围绕文旅宣传、创意墙绘、教育发展专项调研等内容,前往河源市开展为期十余天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
团队围绕乡村学童电子产品上瘾、“县中振兴”困境等研究,走访50余户家庭,收集问卷近400份,形成近70万字访谈材料,助力地方教育发展破局。用颜料画笔勾勒客家新景,绘就200余平方米的高埔岗乡村发展新画卷。用镜头捕捉源城故事,原创11部文旅视频,生动展现河源万绿湖山水、太平古街等景点魅力,为地方文旅宣传添光加彩。
团心服务队。
团心服务队。
南方+记者 黄子欣
通讯员 韩柏光 钟裕 伍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