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无人机吊运破解“竹子下山难”问题,仅需数分钟直飞工厂
在层峦叠翠的竹海之间,多旋翼无人机呼啸而起,将成捆的竹子凌空吊运,跨越茂密山林,直达加工厂生产车间……9月10日,韶关市竹产业协会在韶关市曲江区小坑镇红竹产业合作社举办“山中竹子直飞生产工厂”无人机吊运现场作业观摩活动,这场别开生面的现场演练意味着竹林资源丰富的韶关,正以科技创新破解长期制约产业发展的“竹子下山难”问题,将进一步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韶关市副市长蒋文泓及韶关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丘德周,曲江区委副书记、区长肖烈南出席活动。小坑镇及全市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主要竹产区的乡镇干部、竹林资源集中村的村委会负责人、竹产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竹产业协会企业会员等百余人共同见证了韶关竹产业发展这一重要时刻。
韶关竹资源丰富,竹林面积达232万亩。然而,“砍得下、运不出”始终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深山区域的竹子难以高效运输,导致竹山资源利用率低,成为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目前山中的竹子主要是靠拖拉机等效率较低的交通工具,沿着蜿蜒的山路慢慢运下山,如果遇到山路过于曲折,加之竹子的长度,有些路段甚至是难以通过,特别是一些深山区域,这是制约韶关竹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广东省林产协会竹产业分会会长、韶关市竹产业协会会长黄洪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近年来,韶关市委、市政府,韶关市林业局高度关注竹产业发展,着力引导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本次演练中,无人机吊运技术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嗡嗡嗡……”借助重载无人机,竹子得以从山林竹区点对点直接运抵加工车间,仅需数分钟时间,实现了资源的高效精准输送。这项技术彻底变革传统竹产业的运输模式,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有效盘活了闲置竹山资源,推动韶关竹产业迈入科技驱动“资源价值转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现场演练赢得了阵阵赞叹,与会者纷纷表示“百闻不如一见”。
“飞机一响,黄金万两!”黄洪锋用这八个字生动概括了无人机吊运为竹农带来的实际效益。一批技术娴熟、行动敏捷、朝气蓬勃的90后飞手,为韶关竹产业注入了崭新活力,也改变了传统竹产业的人才培养路径。这一创新不仅是韶关竹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更是科技赋能竹产业、实现成果转化的重要实践。该模式的成功探索将有效推动韶关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省乃至全国竹产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为推进无人机吊运技术的广泛应用,此次演练的承办单位——韶关市世运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大力开展CAAC四级机长证照培训、吊运飞手实操训练、重载无人机销售与租赁等全链条服务。这些举措将切实服务广大竹农,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竹产业,助力实现“乡村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韶关竹产业发展愿景。
南方+记者 潘俊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