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江门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翔实的展陈、珍贵的文物,生动再现了发生在1942年前后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被列入广东省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要活动清单。江门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张磊,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洪晓龙等出席开幕仪式。
据介绍,此次展览由广东省政协办公厅主办,广州、深圳、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东莞、江门、湛江等10个地市政协协办,广东省政协文史馆、农讲所纪念馆承办,在广州、江门、东莞三地同时联展。其中,江门站由广东省政协办公厅、江门市政协共同主办,省政协文史馆、江门市博物馆承办,展出于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分为四个部分,为“坚持抗战”“危急时刻”“虎口营救”和“历史铭记”,为观众展示“拯救中华文脉”“保存民族文化火种”的文化大抢救。展览将持续至10月下旬。
8月29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江门开幕。
8月29日,“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专题展”在江门开幕。
文化名人大营救主要路线首度全面呈现
80多年前,侵华日军占领香港,党中央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开展秘密大营救行动,尽快把一批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转移出来。在这场发生在1942年前后的秘密大营救中,粤港澳三地民众接棒合力,经由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路线,营救困留在香港的知名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将他们平安送到东江抗日根据地和抗战大后方。
此次展览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使观众能够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大营救的全貌。
此次展览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使观众能够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大营救的全貌。
为深入挖掘、全面展示这段历史,此次展览首次全面介绍大营救主要路线,包括充实香港、澳门至台山东滘口、广州湾(今湛江市)等西线转移史实,使观众能够直观而清晰地了解大营救的全貌。同时,展览还挖掘了香港元朗杨家祠、澳门东亚酒店、韶关兢业楼旧址、河源老隆义孚行旧址、梅州罗翼群旧居、江门李家骥旧居等10多处首次公开的大营救遗址。其中,邹韬奋、茅盾、胡风等文化名人居住过的香港杨家祠是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保持原状的大营救相关文物建筑。
展览在江门共展出图片310多张、展品40余件(套),其中包括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司徒丙鹤《在星岛日报的一场战斗》手稿复印件、1947年《耕耘》杂志等均为首次对观众展出,台山市博物馆提供了萨空了的《香港沦陷日记》等书籍展品。香港特区政府档案处特别提供香港大中华酒店用地档案、章程、经营报告等珍贵档案资料。
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
此次展览首次展出了江门市博物馆馆藏的叶浅予作人物画像。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还特设“政协印记”展区,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据不完全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届省级以上政协委员中,曾参与组织领导大营救及被营救的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共有59人,包括全国政协领导4人、全国政协委员29人、省级政协领导19人、其他省级政协委员7人,其中,历任广东省政协领导多达12人。
洪晓龙表示,这段大营救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全民族众志成城奋勇抗战的重要体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不仅是讲好中国抗战故事的重要成果,更是讲好文化统战故事的集中展示,是讲好粤港澳大湾区故事的积极举措,“大营救的成功实施,有赖于东江抗日游击区广大军民和港澳同胞的全力掩护、热血支持,是粤港澳大湾区红色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展览的推出有助于唤醒粤港澳三地民众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对于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共建人文湾区具有划时代意义。”
江门在大营救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
“江门之所以成为专题展的举办地之一,是因为这座城市在当年的大营救中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角色。”广东省政协文史馆副主任陈宣中说。
展出的大营救路线图显示,江门承担起西线营救的关键节点,当时有梁漱溟、夏衍、范长江等20多人由香港转移到台山都斛东滘口登陆,再步行100里进入台城,经开平、肇庆、梧州转桂林、重庆。此外,被营救的文化名人中,有10位来自江门,包括黄新波、李少石、司徒美堂、胡蝶、戴爱莲、黎民伟、刘思慕、司徒慧敏、卢敦与关文清。
展览中,江门特别设计了“登陆东滘口”的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空间。
展览中,江门特别设计了“登陆东滘口”的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空间。
“同时,江门也是大营救一线重要组织者,像陈秋帆、黄高阳等英雄的家乡。”陈宣中补充。他表示,选择在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前夕到江门举行大营救专题展,对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据了解,区别于广州、东莞两地的展览,江门部分还特别设计了“登陆东滘口”“AI人物巡览”等互动环节,打造沉浸式、体验式的展览空间。
“这次营救,无一人被敌人截获、无一人伤亡,江门人民为这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反映了江门侨乡儿女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品质。”江门市政协副主席周津明表示,此次展览将对江门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凝心聚力,讲好江门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本次展览还特设“政协印记”展区,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
本次展览还特设“政协印记”展区,专门收集整理与大营救相关100多位人物的主要资料。
本次展览得到文化文艺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参与——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陈永正为展览题写了展标;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纪光明、李远东、许鸿基、陈春盛等重录大营救相关诗作的书法作品;省政协委员陈森历时半年创作了大型水彩画《火种》,生动描绘文化名人突破日军封锁线的场景。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远东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书法作品》。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远东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书法作品》。
广东省政协委员陈森向江门市博物馆赠送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水彩画《火种》限量版画。
广东省政协委员陈森向江门市博物馆赠送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水彩画《火种》限量版画。
展览的开幕仪式上,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远东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烽火文澜: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书法作品》;广东省政协委员陈森向江门市博物馆赠送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主题水彩画《火种》限量版画。
采写/摄影: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杨双云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