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下午,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与争议解决服务发展前景展望论坛在广州举办。本次论坛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论坛(2025)”的4个平行论坛之一,以“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与争议解决服务发展前景展望”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化与复杂经贸新格局下国际商事仲裁中心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共商提升我国争议解决服务国际化水平与公信力的创新路径。本次论坛由广州仲裁委员会承办。
论坛现场
论坛现场
论坛上,举行了广州体育商事仲裁院揭牌仪式、广州“城市合伙人”计划支持单位授牌仪式。广州仲裁委员会发布了《广州仲裁委员会关于开展体育商事仲裁的十条举措》和《广州仲裁委员会关于数智仲裁的立场文件暨人工智能运用于争议解决的推荐指引》。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在2025年年底于广州开幕,与体育商事有关仲裁规则也是本次论坛着眼点之一。《广州仲裁委员会关于开展体育商事仲裁的十条举措》以专业化仲裁队伍、国际化程序设计、一体化多元衔接,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赛事、转会、赞助等涉体育纠纷提供“广州标准”,助力打造面向世界的体育仲裁先行地。
而同步发布的《广州仲裁委员会关于数智仲裁的立场文件暨人工智能运用于争议解决的推荐指引》则是把区块链存证、大模型辅助审理、智能裁决生成写入制度轨道,为仲裁插上“数字引擎”。
“在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保险、股权投资、仲裁等领域的制度探索中,仲裁最有可能率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湾区法治经验。”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洪艳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仲裁不仅能优化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更能输出中国经验,提供具有推广价值的“中国方案”。
金融业务受制于监管规则差异,短期内难以统一;而仲裁周期短、灵活度高,更能快速回应企业的现实诉求。洪艳蓉认为,相比跨境保险和股权投资,仲裁的优势更加突出。她表示,仲裁高度尊重当事人意愿,既可以选择适用国际规则,也可以适用港澳或其他国家法律,这使仲裁在制度保障和灵活性方面兼具优势。
南方+记者 李乾
通讯员 广正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