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东莞城工如何“写”好“水文章”?

作者 蔡子航;何绮莹 2025-09-05 15:03

九月的东莞,治水攻坚正酣。

从中堂镇377公里老旧供水管的加速更新,到东江下游、寒溪河流域共约119公里的排水管网建设,再到水乡片区凌空架起的10米无柱污水处理池——东莞市城市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城工集团”)正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三大领域齐头并进,奋力书写着属于东莞的现代“治水经”。

近日,东莞市望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深度反应区主体迎来封顶。

近日,东莞市望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深度反应区主体迎来封顶。

如今,几大关键项目势头正劲:东莞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二期工程(中堂标段)管网改造完成过半,东莞市东江下游片区水质提升及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一期)及东莞市寒溪河流域水质提升及排水管网提质增效项目(一期)施工稳步推进,东莞市望洪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项目深度反应区主体封顶。随着清流奔涌、河岸返绿,城工集团正凭借硬核技术、精细管理以及深厚的为民情怀,为东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水动力”。

攻坚克难,创新突破树立标杆

面对跨度达83米、高度约10米且无结构柱的设计要求,望洪污水厂项目团队采用高强度盘扣架搭建施工“临时骨架”,经过精密受力验算与专家论证,待混凝土固化形成自承重结构后安全拆除支架,最终打造出内部无障碍柱的巨型净空。

望洪污水厂项目AOA生物反应池BIM建模。

望洪污水厂项目AOA生物反应池BIM建模。

同时,针对AOA生物反应池的防裂、抗渗质量管控难点,团队“以混凝土自防水为根本,以接缝防水为重点”,使用抗渗混凝土,并严格把控工序工艺,确保施工质量。项目将于2026年10月建成投用,可为望牛墩、洪梅两镇每日新增6万吨污水处理能力。

中堂供水管网更新改造项目则在与流沙地质的较量中打出了一场漂亮的“闪电战”。东泊东向社区的流沙层曾让施工作业陷入困境,沟槽开挖时侧壁泥沙不断滑落。项目组紧急启动“同步验槽”机制,推动现场验收与管道安装同步进行,对质量和安全实时监控,硬是将原本需要三天的“开挖-安全-验收-回填”工序,安全稳当地压缩至24小时内完成。

这套在实战中淬炼出的高效方法,随后被复制推广到多个村落,已成功助力四乡村1600余户提前进入水表安装阶段。目前中堂标段已完成132公里管道安装,管网供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超3万户居民即将彻底告别“老式铁管供水入户”。

针对虎门镇全域110公里排水管网铺设的复杂环境,城工集团采取“样板先行”策略破局。中墩涌样板段聚焦1.2米至2米浅层开挖,系统展示从围挡设置到路面恢复的全过程标准化流程;江门涌样板段则重点攻克2米至3米深槽及线状管网保护难题,验证槽钢支护工艺,形成复杂场景下的有效解决方案;怀大河样板段选址市政要道,配备专职疏导员,着力化解占道施工引发的交通拥堵问题。

这三个精心打造的样板段如同可复制的“技术模板”,为后续大规模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项目已完成13公里埋地管道铺设,为虎门11大流域告别黑臭迈出关键一步。

精细管理,打出提质增效“组合拳”

随着工程规模扩大、难度提升,城工集团运用智能化与网格化管理手段,全方位筑牢安全底线。

走进望洪项目工地,佩戴智能安全帽的工人信息一扫即知;在9米高空作业面,生命绳与双层兜网构成立体防护体系。项目创新实施“网格化片区管理”,将工地划分为7个责任网格,管理员通过扫码巡检,数据实时上传云端。工地入口的宣传栏上,“安全红黑榜”每日刷新着现场动态,确保隐患从发现到消除的响应时间不超过24小时。

在望洪项目工地,每个工人的安全帽后面都印有专人二维码。

在望洪项目工地,每个工人的安全帽后面都印有专人二维码。

东江下游项目战线绵长,覆盖15个社区、33个分散作业点。为高效管控,项目独创“蛛网管理”模式——各片区配备专职主管,问题逐级反馈至区域主管施工员和生产经理,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链。片区主管每日提交详实的“施工日报”,清晰记录工程路由、进度及问题,成为项目精准管理的“实时导航图”。

寒溪河项目怀大河样板段。

寒溪河项目怀大河样板段。

“虽然无法每日跑遍所有点位,但凭借详尽的日报,每个角落的动态都尽在掌握。”生产经理王飞翔道出了这套体系的实效。

寒溪河项目在大朗镇富华路红绿灯路口这一交通咽喉地带,成功实施了一场“无声”攻坚。面对地下管网密如蛛网、机械开挖风险高的难题,团队精准施策:利用夜间车流低峰期封路作业,白天进行机械破路,深夜则切换至“无声模式”——采用人工精细挖掘配合技术轮班,最大限度降低噪音并保障安全。原计划7天的攻坚任务,仅用4天便安全高效完成,为全线1.7公里管道铺设争取了宝贵时间。

铁军担当,日夜兼程书写为民答卷

在轰鸣的机器声背后,是城工集团一支支“白加黑”连轴转的攻坚队伍,他们用脚步丈量民情,以汗水浸润民心。

中堂项目团队对管网入户的艰辛深有体会。“真正的难点往往不在于地下埋管,而在于敲开千家万户,赢得理解与支持。”项目经理邓海君坦言。他的团队配备8辆电动车,每日穿梭于13个村(社区),记录村民诉求、协调施工事宜,行程超40公里。

在江南社区,面对两条DN600污水管间距仅1.8米的极限空间,新管需在“夹缝”中精准铺设。团队连夜协调设计院优化方案,加设槽钢支护结构,经过反复专题论证才获得施工许可。“每一道顺利完成的工序背后,都是数十次的沟通协调。”邓海君感慨道。

在寒溪河项目,城工团队则与当地村民结成了紧密的“地头联盟”。作为东莞本地人,项目经理周智强常用方言与村民沟通协商,他这样总结双方的协作优势:“我们提供专业技术,他们熟悉当地情况,协作起来事半功倍!”

如今,这一合作模式成效显著。村民主动提供排污口信息,助力精准溯源治污;团队则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仅高效改造错混接管网,还帮助修复了如常平镇岗梓村的部分破损路面,让冰冷的工程传递出温度。

寒溪河项目施工现场。

寒溪河项目施工现场。

望洪项目的“台风突击队”更是展现了风雨无阻的拼搏精神。项目经理萧梓恒这样形容他的团队:“工人们就像时刻待命的突击队员,雨势稍歇就立刻投入工作,雨大了才短暂避雨。”这支昼夜奋战的队伍,凭借“钉钉子”般的韧劲,提前10天完成项目管桩施工,全力向年度1.1亿元产值目标冲刺。

当中堂镇居民用上清澈稳定的自来水,当东江下游、寒溪河流域河涌水质得到改善提升,当望洪污水处理厂二期在水乡蕉林间拔地而起——城工集团用心用情用力书写的这篇“水文章”,其价值不仅在于攻克了一项项技术难关,更在于它是“百千万工程”惠及于民、造福一方的扎实注脚。

展望2026至2028年,随着这四大治水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东莞“供水一张网”“排水一张网”“污水处理一张网”将取得关键进展。这奔流不息的活水,正是城工集团以实干担当“写”在莞邑大地上的生动答卷——为这座制造业名城筑牢生态基底,绘就人水和谐的新画卷,让发展的成果真正润泽千家万户。

撰文:蔡子航 何绮莹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文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