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揭阳市榕城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紧扣揭阳市委“1135”工作思路和“三抓两干一加快”工作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持续激活产业动能、推进古城保育、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城乡风貌、释放改革效能、凝聚共建合力,全力以赴打好“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攻坚战。
聚力产业振兴
县域经济跃升新能级
榕城区2024年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2025年上半年,14项主要经济指标中,11项高于全市平均增速;5项增速排名全市第一。地区生产总值245.61亿元,比增4.4%(含高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亿元,比增5.2%。固定资产投资44.23亿元,比增4.5%。工业投资12.55亿元,比增5.2%。税收收入2.86亿元,比增7.62%。
全区谋划各类资金项目139个,总投资532亿元,通过审核项目139个,实际投入39.5亿元;其中专项债项目数、总投资额、通过数、资金到位数均居全市首位,同时是全市唯一获得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县区。
产业集群优势凸显。紧扣“一化一海五优特”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构建榕城“323”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建鞋业、五金机电等专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53家,黄江镇—榕城区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成功落地;盘活出让土地20宗,推动3宗超110亩“工改工”地块改造,形成“腾笼换鸟、集聚发展”新格局。连续两年两家企业获国家级“小巨人”称号(均为全市唯一),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9家,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商旅活力持续迸发。2024年旅游收入达28.1亿元、增长42.5%。打造万达、宝德2个高品质综合商圈,全市首家国际连锁豪华五星级酒店——万豪酒店开业运营,希尔顿等国际高端酒店准备入驻,新增限上商业企业91家。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培育登岗镇薯稻、砲台镇百得佳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邹堂青皮梨、地都青蟹、桃山芥蓝、石牌红番薯等“一村一品”特色品牌。推动食品加工业发展,邹堂梨脯、酱腌菜、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超4亿元。
聚力古城保育
文旅融合焕发新活力
系统谋划古城保育活化项目29个、总投资超126亿元,启动征拆项目23个、涉及面积超40万平方米,拓展古城保育活化承载空间,以“绣花功夫”推动千年古邑展现新面貌、焕发新活力。
风貌精塑焕新颜。秉持“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理念,修缮提升思贤路、玉滘溪西侧共215栋建筑,全速推进中山路、滨江步道、南浦渔歌、观音仔街等项目建设。同步整治提升古城主街及背街小巷,打造环城带状公园,推动古城整体质感“内外兼修”。
业态升级添动能。盘活思贤路、中山路、玉滘溪两侧108间公房交由古城公司统一招商运营,引入非遗、民宿、文创等新兴业态入驻。引进中青旅运营团队实施古城重点点位的氛围营造。启动5个县区非遗展示馆打造,预计国庆前对外开放。
文旅升温聚人气。依托传统节日策划开展系列文化活动,让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推动古城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持续提升古城游吸引力。今年春节接待游客85.87万人次,比增25.9%;“五一”假期接待游客37.21万人次,比增71.5%。
聚力城镇化建设
城市品质迈上新台阶
交通能级跨越提升。京灶大桥、进贤门大道延伸段等重大工程全线贯通,打通“断头路”7条。全力服务粤东城际铁路、国道G206改线工程加快建设,启动揭阳大道快速化(立交)建设,综合整治城区道路121公里,构建“内畅外联”交通网络。
城市短板靶向攻坚。新建成水质净化厂2座、污水管网329.03公里,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规模达27.44万吨/日,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新建治理任务42个,地都、龙石国考断面水质历史性“双达标”。启动10个城市内涝整治项目10个和5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民生福祉提标扩面。新增公立医院业务用房4万平方米、床位900张,引进三级民营医院3家,设立全市首家县域病理检验诊断中心;新增公办学位11625个,有效缓解“入学难”;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增至544张,打造全市首个“公建民营”养老服务中心,每千人托育托位数全市第一。
聚力风貌提升
和美乡村展现新颜值
交通风貌整治提升。整治提升9条市级+8条区级风貌带,打造38个风貌带高速出入口及重要节点,由线及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累计清拆危破房26万平方米,清运垃圾杂物超11.8万立方米,改造农房风貌8021栋,“三线整治”98.51公里,改造绿化118.6公里,增加屋檐57.4公里,新建口袋公园150个。
典型镇村示范引领。培育典型村三批35个,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貌”各显特色的示范村。砲台镇通过省第二批典型镇评定,评分排名全市第一。塘埔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乌美村等3村入选首批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全区美丽宜居村覆盖率提升至81.3%。
绿美榕城共建共享。实施绿美榕城“六大行动”,募集资金4491万元,7.6万人次参与,城乡绿化植树40.72万株、打造“四小园”742个,建成全市首个“绿美积分超市”。
聚力改革创新
发展活力释放新效能
创新实施“人地钱”要素激活工程,形成“全域创新、多点突破”新局面,集成改革经验入选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县级典型案例和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农村集体“一本账”管理模式成为全省样板,率先完成集体资产100%数据上图。
集体经济增收增效。探索“土地入股”“社村合作”“村企共建”等模式,组建强村(富民)公司36个,18个典型村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21.51%,示范带动161个行政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超147.98万元,较2022年平均增加27.28万元;2025年上半年,161个行政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超77.53万元。
闲置资源焕新赋能。统筹运用保护活化、功能重置、市场运作等方式盘活闲置低效资源资产,累计已盘活处置闲置低效资产项目45个,可带动投资52.4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5亿元。
基层治理创新提质。通过资源盘活与机制创新,将有限空间转化为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推动文化浸润、社区共治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庭所共建、行业专业化调解等矛盾纠纷化解路径,精准破解基层治理痛点难点,两度蝉联“长安杯”,并获颁广东省“一星平安鼎”。
聚力协同共进
多方参与开创新格局
发动中交四航局、中铁城建、中铁十六局等6家央企、国企助力风貌带整治提升、校舍修缮改造、绿美榕城生态建设等项目。发动超4万名群众参与风貌提升,捐建涵盖绿美建设、道路硬底化、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75个,目前已完工59个。与深圳南山区、中国环科院等6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榕姐姐”志愿服务队205支、2847名成员,发动216支大学生突击队赋能“百千万工程”。
整理:唐楚生 陈憧炜
通讯员:李福明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