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从自然资源部召开的媒体座谈会上获悉,不动产登记前端环节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数据显示,全国累计已化解历史遗留问题房屋2300多万套,今年以来化解230多万套。源头防范新增问题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全国2300多个县市实施新建商品房项目“交房即交证”改革,发放不动产权证书840多万本。
据介绍,自2015年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以来,各级不动产登记机构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规范化、便利化水平。与此同时,由于房地产开发建设项目业务链条长,涉及部门和环节多,历史上一些项目审批、建设、交易、监管等环节不衔接、不规范,导致登记要件缺失,无法登记办证,影响群众合法权益。买了房、拿不到证,成为群众的一块“心病”。
为有效破解办证难题,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协同发力、上下联动,全力推动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证。记者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今年以来,多部门协调联动,采取了三方面措施:
一是建立部际沟通协调机制。自然资源部联合相关部门构建部际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常态化沟通会商,共同研究解决涉及跨部门的重大问题,高效协同推进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工作。
二是研究提出政策举措。坚持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政策举措就解决什么。针对群众已购买国有土地上的住房,因前端环节历史遗留问题导致无法办理登记的难题,自然资源部与相关部门协调联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依据相关法律和司法政策,分类施策,提出了化解存量问题、防止新增问题的政策举措。
三是指导地方积极化解问题。采取实地调研、视频培训、定期调度等方式,督促指导地方用好用足政策举措,积极稳妥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为群众办好证。各地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普遍建立了跨部门化解协调机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细化政策,采取划片包点、定期调度等举措,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大力推动问题化解为群众办证。
据了解,下一步,自然资源部将与相关部门齐心协力,深化协调联动,强化政策指导,抓好统筹调度,推动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努力让历史遗留问题成为历史。
南方+记者 段江含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