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十五运会圣火的“源火”,在广州南沙正式亮相了。
与往届不同的是,本次“源火”来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创下了世界体育运动史上的首次海底“取火”奇迹——通过远程操控“可燃冰原位采集分解及引燃装置”采集海底渗漏的甲烷气体,合成可燃冰后通过降压装置获得分解气体,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供电实现“燃烧室”内深海引燃。
这一幕“水火交融”的背后,可燃冰、光伏发电、水中取火等关键词频频出现,既展示了广东在深海能源勘探开发领域的技术自信,也体现了广东在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更彰显着广东向海图强的坚定决心。
圣火背后,广东与可燃冰的故事由来已久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每立方米可释放160-180立方米天然气,能量密度约为煤的10倍、天然气的2-5倍。同时,其燃烧后仅产生少量二氧化碳和水,污染远小于煤、石油等传统能源,被誉为“未来能源”“蓝色火焰”。
据了解,全球可燃冰资源量相当于已知化石能源的两倍以上,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和陆域冻土区。截至目前,我国海域可燃冰总储量约达800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为核心富集区、约占总储量80%。
在这场追逐“蓝色火焰”的征程中,广东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雄厚的科研实力,成为我国可燃冰勘探开发的重要区域。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上世纪90年代末起就开展了南海可燃冰资源调查,开启了我国海域可燃冰研究的先河。
1999年,国家设立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调查研究专项,同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西沙海域开展了可燃冰前期调查,第一次在我国海域找到了可燃冰的踪影。此后十余年,圈定资源目标区、取得实物样品、发现大型可燃冰矿藏……广东在可燃冰勘探开放中步步为营、屡获突破。
2015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在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首次发现大型活动冷泉——海马冷泉。值得一提的是,十年后的今天,这个地方成为了十五运会圣火“源火”的采集地。
此后,取得广东在可燃冰开采领域再次取得突破——2017年完成全球首次泥质粉砂储层试采、2020年创下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在攻克可燃冰勘探、开采、储运等一系列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广东的科技创新力量与制造业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中山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在成藏理论、开采模拟、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持续深耕;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则在深海钻井设备、水下机器人、特种材料等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当前,随着多功能钻探船、经济型采气树、广域电磁探测系统等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广东正加速推进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进程,推动这一深海绿色能源早日走进千家万户,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蓝色动力”。
打造“海上新广东”,可燃冰将提供“能源动力”
海洋经济,是广东近些年来的热词。
2024年,广东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过2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连续30年位居全国第一,对地区经济名义增长贡献率达到27.3%。
今年6月26日,广东召开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出广东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决心。打造“海上新广东”,是广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则离不开能源绿色转型的支撑。
当前,广东正擘画一幅波澜壮阔的能源产业蓝图。
在清洁能源领域,广东在“十四五”期间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4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215万千瓦,跃居全国首位。这一装机发电量与同等容量燃煤电厂相比,可等效节省标煤超过1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700万吨。
在一批国家级能源研发创新平台的带动下,广东在海上风电领域重点项目接续落地——南方电网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中广核阳江500千伏海上风电无功补偿站、明阳智慧能源集团“明阳天成号”双转子漂浮式海上风电平台等,为广东海上风电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同为清洁能源的可燃冰,借由本次圣火采集活动,也再次受到社会关注。
南海作为可燃冰富集区,其储量超600亿吨油当量。而据《2024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2025年中国汽油消费量约为1.58亿吨。
从能源安全角度看,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油气对外依存度较高。若能将南海丰富的可燃冰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广东将极大为国家能源保障能力提升、优化能源结构做出贡献。
而从产业发展的维度看,可燃冰产业链条长,涵盖勘探、开采、运输、储存、利用等多个环节,能有效带动广东乃至沿海地区海洋高端装备制造、船舶工业、新材料、大数据与物联网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打造“海上新广东”的重要“燃料”。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朱唯信
出品:南都政务新闻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