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23届选调生吴玉婷的名字与超强台风“桦加沙”联系在一起,一段属于年轻干部的成长叙事,正在阳江江城区的风雨中悄然展开。
吴玉婷。受访者供图
吴玉婷。受访者供图
作为城西街道第一埒村党总支书记助理,工作刚满两年的她,第一次直面如此规模的自然灾害。从台风预警拉响的那一刻起,她不再只是文件报表后的名字,而是冲在一线的身影、村民口中的“小吴同志”。
吴玉婷在分发物资。受访者供图
吴玉婷在分发物资。受访者供图
在这场与风雨赛跑的实战中,吴玉婷经历了从“跟着学”到“一起干”的转变。她跟着村干部蹚水排查危房,挨家挨户劝离群众,在安置点安抚老人孩子,也曾在风雨最猛时留守后方,紧握对讲机等待前方救援队的消息。她见证村支书带头冲进塌方现场背出受困村民,也参与灾后逐户统计损失、安抚农户情绪。这些片段拼凑起的,不仅是一次抗台风任务,更是一名选调生对“基层”二字的深刻理解——它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村庄,更是责任、信任与情感的共同体。
台风过后,吴玉婷在日记中写道:“未来的路上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和村民们站在一起,心在一起,力量就在一起。”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场风雨送给她最珍贵的赞许。
以下为驻村日记内容:
台风“桦加沙”的预警信息,像一道无声的命令,提前几天就绷紧了镇村两级干部的神经,作为一名驻村选调生,我第一次亲身参与如此规模的防灾抗灾工作。
以往在城市的办公室里,台风意味着可能停工停课的天气预报,是窗外呼啸的风声和密集的雨点,但在第一埒村,台风“桦加沙”于我而言,是一张严峻的考卷,铺陈在村庄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户人家面前,考验着基层组织的韧性、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台风前夕:与时间赛跑,织密防护网
风未至,人先动,台风登陆前两日,村里的气氛已然不同。村委会会议室里,村支书的声音沉稳有力,部署着各项准备工作,村干部分片区开展入户动员和隐患排查。
“阿婆,台风这次来得猛,这老房子怕是不太牢固,先去村委会住两天,等风过了再回来好吗?”书记敲开一户人家的门,语气亲切又带着不容商量的坚决。
阿婆起初有些犹豫,舍不得离开家,书记不急不躁,掰着手指头给她分析利害,讲往年台风的教训,又说安置点准备了食物、水和被子,还有伴儿聊天,最终,阿婆被说动了,开始收拾东西。
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的艺术:它不仅是执行政策,更是情感的沟通和信任的建立,我们需要做的,是把“以防万一”的概念,转化成老人们能理解和接受的切身关怀。
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清理潜在的隐患,村干部拿着柴刀、锯子,沿着村道巡查,重点针对那些靠近电线杆、枝叶繁茂的树木。手臂粗的枝桠被一一砍下,汗水浸透了衣衫,村干部荣叔指着电线说:“别小看这些树枝,台风一来,它们就是悬在村民头顶的‘利剑’,砸断电线,全村可能就黑了,还可能引发火灾,我们多流一滴汗,群众就多一分安全。”
基层的预防工作,原来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实则至关重要的细节里,它要求我们不仅有预见风险的眼光,更要有付诸行动的务实作风。那几天,我们走遍了片区每一户危旧房、每一个可能的风险点,成功动员了三十多位村民转移到安置点。脚步的丈量,代替了文件的流转,让我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八个字有了最具体、最直观的理解。
风雨肆虐:逆风而行,见证担当
“桦加沙”带着咆哮的狂风和瓢泼般的暴雨席卷阳江,村委会办公楼在风中微微震颤,我们所有干部都坚守在岗位,随时待命。
安置点里,转移过来的村民起初有些不安,但看到村干部和工作人员都在,情绪渐渐稳定下来。
我们分发物资,安抚老人小孩,小小的村委会成了风雨中最温暖的避风港。我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维持安置点的秩序,关注大家的动态需求,听着窗外肆虐的风雨,看着室内相互照应的村民,我深切感受到这个临时“家园”的分量。
下午五点,风雨正酣,书记得知村民的房子发生塌方后,他没有丝毫犹豫喊道:“马上过去救人!一组人跟我走!”立刻带领几名骨干冲进了雨幕。
我被安排留在安置点,负责照看这里的群众,并保持通信畅通。看着他们逆风而行的背影瞬间被大雨吞没,一种混合着担忧与敬佩的情绪在我心中涌动,我紧紧守着对讲机,时刻关注着那边的消息。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风雨声似乎更大了,终于,当看到书记背着村民,同事抱着孩子,一行人浑身湿透、满身泥泞地出现在安置点门口时,悬着的心终于落下。
那一刻,我虽未亲临险境,却同样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义无反顾的担当。书记他们逆风驰援的身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真切地看到了什么是“关键时刻冲得上去”,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份见证,比任何说教都更具震撼力。
风过天晴:查灾问暖,纾困解难
台风过后,满目疮痍。折断的树木、倒塌的广告牌、积水的农田……天刚蒙蒙亮,村干部和工作队的身影又出现在村里的各个角落,我们分成几个小队,开始全域巡逻。
“有人受伤吗?”“房子有没有问题?”我们一边查看灾情,一边询问遇到的每一个村民。在菜农的大棚前,我们看到塑料薄膜被撕扯得七零八落,即将上市的蔬菜一片狼藉,菜农蹲在地头,眼神黯淡。书记拍拍他的肩膀:“人没事就好,损失我们马上统计上报,尽量帮你争取点补助,咱们一起想办法渡过难关。”朴实的话语,却给了菜农莫大的安慰。
接下来的两天,我们马不停蹄地走访村民、农户、企业,详细登记房屋损毁、农作物受灾、财产损失等情况,表格上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焦虑和期盼。
我的任务是协助整理这些信息,确保准确、及时地上报给街道和上级部门,这项工作繁琐却至关重要,它连接着受灾群众和政府的救助资源,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我看到村干部们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谁家房子是危房,谁家种了什么作物,谁家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份“活地图”般的熟悉,源于他们长年累月的走访和付出。我意识到,高效的基层治理,不仅依靠制度,更依赖于这种深入肌理的“人情”与“地情”。
台风“桦加沙”已经过去,阳光重新洒满第一埒村。救灾复产的工作还在继续,经历这场风雨的淬炼,我的内心更加坚定,作为选调生,我将带着这份在狂风暴雨中收获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感悟,继续扎根下去,在服务人民、奉献基层的实践中,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
因为我知道,未来的路上或许还会有风雨,但只要和村民们站在一起,心在一起,力量就在一起,就没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
撰文:赵强 黄小妍 吴玉婷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