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橄榄枝”

作者 蒋欣陈;钱文攀 2025-07-03 08:31

在珠海市香洲区湾仔小学,谢春平扎根了三十二年。

湾仔的海风温润,四季有花,她说这是她最爱的地方。但从2019年起,这位在珠海讲台上站了半辈子的老师、“橄榄枝助学行动”项目的负责人,把时间留给了远山深处的孩子们。

自2019年起,从珠海到云南怒江,再到贵州遵义,谢春平五次请缨,历经七年,在滇黔山区开展支教,用爱心与行动诠释教育的担当。

今年3月7日,谢春平站在贵州省全国三八红旗手的颁奖台上。那天正好是她在务川县的学生赵优秀的生日,她拉着孩子的手一起上台,小姑娘笑得如花灿烂。

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谢春平父亲写给她家书里的一句话:“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

谢春平带着孩子站在颁奖台上。受访者供图

谢春平带着孩子站在颁奖台上。受访者供图

足球梦

她把足球带进大山

这所小学建成时,谁都没想到,最让人意外的是那块草地。

2016年,珠海市与云南省怒江州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两年后,一所名叫格力小学的学校在山谷里落成。为了让从大山里搬下来的孩子们有更好的活动场所,在“地无三尺平”的怒江,珠海人硬是在有限的平地上铺出了一块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

可这块草坪最初只是安静地躺着。没有教练,也没有装备,足球对这里的孩子们来说,远不如一块能种玉米的地来得实际。

2019年6月,谢春平主动请缨到怒江支教。她无意中看到,深山里几个孩子在家门口踢着一个破篮球,一个孩子抬头告诉她:“我最喜欢C罗,我也想踢好足球,为国争光!”

那一刻,谢春平心里像被点燃了——足球不该只是城市孩子的专利,大山里的孩子,也有自己的足球梦。

为了帮孩子们圆梦,谢春平找到了华南虎足球俱乐部的投资人刘水。刘水是谢春平师兄,他二话没说,当场答应派出有亚足联教练员证书的青训主教练刘志强去怒江送教。

2019年9月8日,珠海、怒江、华南虎足球俱乐部三方正式签约,刘志强担任格力小学13个班的足球教练。谢春平还通过“橄榄枝助学行动”,联合珠海湾仔小学和体育用品公司,不断为学校送去教学和训练装备。

2021年7月,格力小学4名六年级学生凭借足球特长,顺利通过怒江州民族中学的考核,走进了更大的球场。如今,格力小学足球课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家长慕名把孩子送来,哪怕要多走几公里山路。这片曾空着的草地,已被孩子们的奔跑和欢呼声填满。

珠海湾仔小学教师谢春平。

珠海湾仔小学教师谢春平。

银杏籽

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在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赵优秀正在读课文。她说:“我想谢老师也有自己的故乡,但她应该也爱务川的月亮。”

2021年7月,谢春平又一次远行。这次,她来到遵义,把南方沿海的暖风带进乌蒙山的层层叠叠。

遵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谢春平支教的第一站是务川县。这里的校园足球曾经风生水起,却因新冠疫情,操场渐渐冷清。但孩子们心里那团关于足球的火苗从未熄灭。

在镇南完小,谢春平看到孩子们顶着烈日踢球,幼儿园的孩子学着哥哥姐姐们的动作,做错了还会自觉做俯卧撑,这一幕让她十分感动。

谢春平暗暗琢磨,怎样才能帮孩子们把这团火重新点亮?很快,“银杏籽”校园足球项目应运而生。务川县小初高近60支队伍、上千名孩子,重新穿上球衣,跑回操场,一声声哨响在山间回荡。

“籽”寓意收获与新生,银杏则是务川的象征。谢春平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家女儿”,把一枚“银杏籽”留在了山里,也留在了孩子们心里。

在遵义市凤冈县,她把这份热忱继续传递下去。她挂职凤冈县教育体育局外协办主任,走遍了全县14个镇和街道,调研校园足球发展情况,推动香洲、凤冈、务川“童超”周末足球联赛项目落地。

除了足球,谢春平还牵挂着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一次走访中,她发现不少乡村中小学的热水器年久失修,学校热水供应不足。她立即联系爱心企业和粤黔协作工作队遵义工作组,筹集了上百万元资金,为26所学校安装空气能热水器,修复旧设备。一个个热水器送去的不只是温暖,更是谢春平心里的那份挂念。

橄榄枝

扎根故乡,枝向四方

广东梅州,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也是谢春平长大的地方。那里的山水孕育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她的家庭也为她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

1993年,她领到人生第一份工资835元,寄了500元回老家。父母并不缺这点钱,却依然笑得合不拢嘴。谢春平常说,能孝顺父母,是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她始终记得父亲在家书里写的那句话:“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

校园里展示着谢春平父亲写给她的家书。

校园里展示着谢春平父亲写给她的家书。

谢春平的人生始终与“橄榄枝助学行动”紧密相连。这份善意的种子,最早扎根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土壤里。前面的故事,都不是零散的点,而是这根“枝”上发出的芽。

2011年,是谢春平从广东梅县东山中学毕业的20周年。她回母校探望,了解到还有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学费要东拼西凑,她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是不是可以做点什么?

于是,“橄榄枝助学行动”有了雏形。该项目为非基金运作形式,不带商业目的,没有中间环节,直接由校友与困难学生拉手结对,每月资助300元到500元,直至孩子高中毕业,有需要的孩子帮到大学毕业。2013年,在东山中学学生的热心资助下,第一批就帮了350个孩子。

这个项目缘起于同窗之情。就连“橄榄枝”这个名字,也来自同学间的善意相助——谢春平和同学们曾一起筹钱,帮助了一位因病困顿的同学,又帮他修整家中荒废的橄榄林,让他靠卖橄榄支起新生活。

如今,“橄榄枝”长出了更多枝丫,牵手孩子的人越来越多。从广东到云南、贵州,受助的学生超过2600人,累计金额超过2000万元,覆盖了115所中小学、幼儿园和上百所大学。

在大家眼里,谢春平是珠海的老师,是梅县走出来的客家女儿,是奔波在怒江、遵义的支教人。可她心里清楚,她只是一个念着父母教诲的人,心里揣着那句老话:“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

她用32年,把这句话换成了汇款单、录取通知书,还有孩子们一张张笑脸。

谢春平笑着说:“我们这根橄榄枝,栽到哪儿,哪儿就能发芽。”

采写:南方+记者 蒋欣陈

图片:南方+记者 钱文攀 除署名外

编辑 文秋仪
校对 吴荆子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