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字数:2400
阅读时间:5min
当朋友圈晒完一轮,当网红打卡的热潮退去,这些产品就面临着残酷的考验。消费者开始思考:它真的值这个价吗?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网红点心又来了。▼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走进甜品店,一款名为“玉米蛋挞”的新品标价48元。
菜市场上,一根普通的玉米,大概就卖两块钱,只要把它“精装”成甜品,就能卖出高价,并且能吸引消费者排队购买。
甜品行业竞争激烈,推陈出新是生存法则。当传统甜点难以吸引眼球,商家便在食材和造型上做文章。玉米、红薯等本是平价食材,一旦被做成“精装甜品”,以“玉米蛋挞”或“红薯慕斯”之名出售,立刻身价倍增。
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食物本身,也是一种新鲜感和社交价值。不过,当猎奇心理消退,产品若无法回归到合理定价,很容易因“过时”而价格回落。
“精装”的玉米蛋挞
在甜品的缤纷世界里,最近风头正劲的,当数玉米蛋挞。这款融合了传统蛋挞与香甜玉米的创新甜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
玉米蛋挞,简单地说,就是“蛋挞+烤玉米”。底部还是经典的酥脆蛋挞皮,经过精心烘焙,呈现出诱人的金黄色。中间是嫩滑的蛋挞液,散发着浓郁的奶香。
特别之处在于顶部,先铺一层由甜玉米与淡奶油搅打至绵密的玉米奶油,最上面再铺一层烤玉米粒,让蛋挞在视觉上更显诱人的活力。
吃的时候,能感受到四种不同的口感:酥脆的挞皮、嫩滑的蛋馅、绵密的玉米奶油,还有带着焦香、咬起来略带韧劲的玉米粒。甜中带着玉米自然的清香,既保留了蛋挞的经典味道,又多了玉米带来的特别风味,吃起来更有层次感。
今年4月,玉米蛋挞经由社交媒体爆红之后,现如今,无论是繁华商业街的连锁甜品店,还是隐匿在小巷中的独立烘焙坊,都纷纷推出了自家的玉米蛋挞。
出乎意料的是,玉米蛋挞的价格比普通蛋挞高出不少。普遍卖到20-50元一个——取决于蛋挞的长度(半个玉米长,20元左右一个;一个玉米长,50元左右一个),以至于“玉米蛋挞 贵”上了热搜。
比如杭州某网红门店,一个玉米蛋挞的售价高达48元,“48元一块的玉米挞”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事实上,玉米蛋挞本身的成本不高。蛋挞皮的主要成分是面粉、黄油和水,蛋挞液以鸡蛋、牛奶和糖为主,此外再多一颗玉米,这些基础食材价格相对稳定,单份成本很低。
一个新鲜糯玉米的市场价在两元左右,按照玉米蛋挞的大小,一个完整的玉米,或可以用来做两个长玉米蛋挞(长的可卖50元),或可以用来做成四个半截的玉米蛋挞(每个可卖20-30元)。单个玉米蛋挞的原材料成本很难超过10元。
诚然,甜品店的人工和租金一直才是隐形的大头——甜品店多开在商圈黄金地段,房租、烘焙师傅的工资、水电能耗、设备折旧,这些固定开支都需要分摊到每个蛋挞上;但即便如此,48元的定价依然存在巨大的溢价空间。
现实中,多数甜品都如此,成本不高,经过一番“精装”,售价便大幅攀升。玉米、红薯这类粮食,本是平民食物,价格亲民,消费者熟知其成本。当它们摇身一变成为“精装甜品”,变成玉米蛋挞、红薯慕斯,然后卖出高价,给消费者的冲击感便格外直观。
(IC photo/ 图)
(IC photo/ 图)
一个敢卖一个愿买
甜品店从来不缺新品。走进任意一家甜品店,琳琅满目的新品标签令人目不暇接,一听店员开口介绍,也是天花乱坠。
曾经,高端食材是新款甜品的常客,比如松露巧克力、鱼子酱甜点,凭借昂贵的原料彰显不凡身价。现如今,平民食材经过“精装”,也能杀出重围。
甜品店之所以爱“创新”,究其根源,在于甜品行业激烈竞争。大街小巷,甜品店鳞次栉比,传统经典甜点已难从众多店铺中脱颖而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商家们在食材选择上绞尽脑汁,挖掘小众或常见食材新组合,并在造型设计上花费大量心思。
再然后,卖出“死贵”的价格。
一个敢卖,一个敢买。消费者为溢价买单的行为,实则是在为多重价值付费。
首先是新鲜感带来的情绪价值。商家深谙视觉经济的魔法。比如普通戚风蛋糕,淋巧克力酱,用可可或巧克力塑造熔岩纹理,再取个“星河坠落”的诗意名字,就能吸引许多消费者驻足……这种包装策略让甜品跳出饱腹需求,晋升为可晒、可聊、可收藏的体验型商品,给消费者带来新鲜感,让很多人想尝个鲜。
其次是社交价值。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让精美的热门甜品摆拍成为朋友圈的“社交货币”,能轻松收获点赞与羡慕,无形中完成了个人生活品质的社交认证。
不少商家也特意将甜品店打造成网红打卡地,用暖黄灯光、艺术装置营造沉浸式场景,让消费行为升级为生活方式的体验和展示。
再则是疗愈价值。快节奏的生活中,越来越多人愿意为一块精致的甜品买单,这背后是对“小确幸”的渴望。那些造型可爱的马卡龙、绵密的提拉米苏、会流心的熔岩蛋糕,既是甜食,也是一个个温暖的安慰。
当勺子轻轻挖开蛋糕的瞬间,甜蜜的奶油在舌尖化开,让很多人觉得“这一刻的幸福感,值得花这个钱”。
甜品行业的规律总是如此:一款新品横空出世,造型新奇、口味独特,立刻引发抢购热潮。这时商家趁机抬高价格,消费者心甘情愿掏腰包。
但新鲜感是短暂的。当朋友圈晒完一轮,当网红打卡的热潮退去,这些产品就面临着残酷的考验。消费者开始思考:它真的值这个价吗?
草莓塔就曾经历类似的兴衰。草莓塔刚流行时,造型精致、个头大,成为甜品界的新宠,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个售价动辄上百元。大家纷纷跟风购买,为的是在社交平台晒出独特的美食体验。热潮来得快,去得也快。
消费者发现花大价钱买的草莓塔,除了拍照好看,口味和性价比都不尽如人意,便不愿意再为其买单。草莓塔的价格随之下降,热度也渐渐消散。
历史总在重演。脏脏包、乌云冰淇淋、煤球蛋糕……这些曾卖出天价的甜品,最终都回归到合理价位。商家最初利用信息差和从众心理获利,但市场终究会清醒:真正能长久生存的产品,必然要经得起价格与价值的对等检验。
玉米蛋挞也正站在十字路口。若继续靠“精装”马甲虚抬价格,很快会被下一款网红甜品取代,毕竟甜品界的顶流轮换比手机换代还快。
消费者的钱包可长着精明的小算盘——谁会天天给“花里胡哨的热量炸弹”当冤大头?敢卖我48,拜拜了您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