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区局行|李忠:将盐田建成亚洲第一的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中心

作者 徐烜和 2025-06-19 16:15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在新起点上赋予深圳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

日前,盐田区委书记李忠接受媒体专访,深入谈及了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打开发展新局面的思考,吹响了盐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作为城区的“掌舵人”,此次区委书记专访可视为盐田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方案”。纵观这次专访,看点十足、干货很多,释放出盐田持续深化改革的积极信号。

深化改革:探索更为灵活的保税燃料加注服务体系

盐田因港而生,也决定了盐田未来要依港而兴、依港而强。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同样是盐田城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2020年10月发布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就赋予了深圳国际航行船舶保税加油许可权,该项目由盐田区率先提出并大力推动落实。

历经五年的探索,盐田的保税燃料加注改革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取得积极进展。

据统计,2024年盐田港全年LNG加注量高达30万立方米,这一数字接近2023年全年加注量的6倍。其中,中石油贡献26.28万立方米,中海油贡献3.47万立方米,共同为盐田区创造了近7亿元的产值。

然而,城区发展永无止境。对标新加坡、釜山、鹿特丹等全球领先的海洋中心城市,盐田仍有差距。

面对发展差距,盐田用好用足改革这一“关键一招”,为核心区建设持续“添柴加火”。

李忠表示,接下来盐田区将全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区,进一步支持盐田港做大做强,加快落地夜间航行、锚地加注、双泊位加注等新模式,大力拓展绿色甲醇、绿氨等新能源加注业态,探索实施燃料加注结算业务,形成灵活可靠、功能完善的保税燃料加注服务体系,加快打造亚洲第一的船舶保税燃料加注中心,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模式突破:全力争取中英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

盐田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和香港水陆相连的城区。建好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不仅是盐田城区发展的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更是深圳打造深港“西、中、东全面对接”战略合作平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2022年,盐田区就重磅发布《加快沙头角深港国际旅游消费合作区建设的实施方案(2022-2025年)》。历经三年多的建设,“合作区”建设已获得新突破:

去年7月,深圳沙头角口岸重建规划相关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口岸重建即将起步;中英街“桥头街”焕新亮相,中英街通关时间延长至晚上十点;今年以来,盐田创新实施“免取证”电子化通关,落地“密封自提”等便捷查验模式......往日购物天堂的辉煌正在重现。

然而,核心区建设仍存在着免税额度不高、通关时间不够长等痛点,而这些痛点也只有依靠改革来推进。而在此次专访中,也透露出更多的改革创新将在沙头角合作区内落地。

李忠表示,盐田接下来将会同香港全力争取中英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新监管模式落地,在通关等政策上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沙头角口岸建设,探索建立深港“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基础设施“硬联通”,努力将合作区打造成深港合作的新平台。

激发潜能:推进产学研融合

《意见》强调“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今年年初的盐田区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打造盐田经济发展新引擎。

这也是基于盐田城区发展的现实之举:盐田城区面积有限,且多山地,土地空间十分制约。受制于有限的土地空间,盐田亟需在“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上多下功夫。

产学研融合在盐田已有成功先例:在华大集团这一生物行业“龙头”带领下,盐田区以首个“深圳市细胞与基因产业链专业园区”大百汇生命健康产业园为平台,主攻细胞与基因领域,积极引导产业空间存量与需求深入对接,支持知因细胞、华大细胞建设细胞制备和存储库,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临床研究,打造细胞与基因产业高地。

近年来,盐田加快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产业“风口”,以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盐田也正推动产业机制体制领域创新,全力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

李忠介绍,盐田将充分发挥盐田产业特色明显、山海资源丰富、应用场景多元等优势,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产业生态,全力支持各类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新业态首试首用,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推荐阅读:

专题:《深化改革区局行》

南方+记者 徐烜和

编辑 栾艺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手机扫码打开本网页
扫码下载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