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通了之后,群众都拍手称赞,说‘这件事情早就应该解决了’。”走进河源市和平县热水镇街头至田心桥路段,一段300多米新修的柏油路与旧路相连,一新一旧对比明显,田心村老支书邹国球站在新路向笔者比划这段路的作用——“以前路没通时,村民只能从街上通行,每到圩日、节假日街上人车汇聚,不仅塞车,还造成交通安全隐患。现在路通了,村民出行方便多了。”据悉,这是一段原本已规划,但因部分村民不同意修建而搁置多年的路。如今,该路段通车,离不开热水镇老支书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协助。
邹国球介绍热水镇街头至田心桥新修的路段。 黄敏立 摄
邹国球介绍热水镇街头至田心桥新修的路段。 黄敏立 摄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1+6+N”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基层矛盾纠纷多元共治工作机制,热水镇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镇综治中心建设老支书调解工作室。两年多来,调解工作室共接待群众咨询204人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43件,在热水镇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镇中发挥关键作用。
重点围绕群众三类情况进行调解、引导
“感谢老支书主持调解,让我们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在热水镇,谁家有什么邻里纠纷、家庭矛盾、山林土地争议得不到解决,都会第一时间想到调解工作室的老支书。打造老支书调解工作室,是热水镇探索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一次实践,也是护航“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
2023年,热水镇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第一批典型镇,全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各种基层矛盾纠纷也随之而来。为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护航“百千万工程”典型镇项目,热水镇党委、政府研究讨论,认为老支书具有群众威望高、经验丰富、为人公道正派,有一定政策理论水平的特点,结合镇域实际,最终决定成立老支书调解工作室,由田心村党支部原书记邹国球、北联村党支部原书记卢狄盾、田心村党支部原书记邹平武等3名老党员组成调解队伍,打造调解室品牌,保障典型镇项目顺利开展,维护辖区和谐稳定。
老支书在调处征地山林纠纷。 受访者供图
老支书在调处征地山林纠纷。 受访者供图
“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我们热水镇很少有这样的发展机会。作为当地人,我们三个老支书的出发点就是齐心协力协助政府推进‘百千万工程’,把家乡建设得更好。”邹国球说。
据介绍,老支书调解工作室由镇党委政府全面领导,在镇综治中心设立办公场所,并制定一系列制度;镇政府负责保障办公经费、办公用品、办案车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后勤保障让“老支书”调解团能够有效、高效、长效运行。工作室重点围绕群众合理诉求不能及时解决的、不合理诉求需要沟通解释的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宣传引导的三类情况进行调解、引导。
“老支书具有人头熟、地头熟、政策熟的特点,他们基本认识本辖区居民,对于处理一些村民诉求、邻里纠纷具有天然的优势。”热水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黄勉表示,面对一些基层矛盾纠纷,通过老支书与群众开展沟通协商、思想疏导工作,能够及时摸清群众诉求,找准解决路径,疏通群众堵点,帮助群众消除误解、增进理解、达成和解。
老支书在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老支书在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信访群众的“知心人”,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老支书调解工作室成立不久,就遇到一件棘手的投诉。
2023年,热水镇村民王某与黄某双方因坐落在奄场窝山林确权时发生山林权属争议,起因是2012年林改确权时,王某本人疏忽大意未发现此山林是他的,致此块山林被确权与黄某名下,后来王某查阅1953年土改时土地证发现此山林是归属于他,双方当事人因此发生权属争议。
收到调解申请后,老支书调解工作室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案情,为双方到场调解备好课。“但在召集双方开展调解时,黄某一直推脱,拒绝调解,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反而遭到黄某怒声呵斥。”邹国球说。后来,三位老支书本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三番五次到黄某家中做思想工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黄某最终同意了接受调解,最后在老支书们的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矛盾化解。
老支书在南湖村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老支书在南湖村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今年3月份,村民周某因没有提前商量好就占用村小组集体林地修建墓地,与其所在周屋村民小组产生争议,周屋村民集体到镇综治中心来访上诉,要求周某拆除墓地并复原林地。收到调解申请后,老支书调解工作室高度重视,第二天就前往现场核实,走访村委会、邻里周边了解情况。
经了解,原来周某把墓地建在祠堂后面,不仅没有遵循乡规民约中的远离三丈,地皮也不属于周某。“但此时墓地已经建好,碑已经立上去了,传统观念中大家都讲究入土为安。为此,我们投入大量精力调解这项工作,每次都有三五十人聚集在政府投诉。”黄勉说。
老支书工作室调解档案。 黄敏立 摄
老支书工作室调解档案。 黄敏立 摄
随后,老支书们从情理法多角度分析讨论案情,为双方到场调解备好课,做好准备,随即电话联系召集双方到热水镇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不料村民小组方不愿派代表前来,理由是都已出去务工,等镇政府处理完再回来签字,后多次电联未果。
无奈之下,老支书们只能两头分开做工作,以同理心以及耐心取得双方当事人的信任。通过多次沟通交流,了解到双方内心真实想法,周某愿意拆除,但希望得到一点补偿,而村民小组方对此意见不统一。本着为群众排忧解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老支书们三番五次为双方做思想工作,想方设法让双方接受调解。
老支书在调解工作室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老支书在调解工作室调处纠纷。 受访者供图
“你们都是同屋人,如果真的上了法院,可能到头来人力去了,又伤了和气,赢了也是输。”邹国球说。最终在今年5月份,当事双方同意见面接受调解,并现场协商好补偿金额,签署调解协议书,达成和解。
作为河源市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的一部分,老支书调解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已成功调解多宗“硬骨头”案件,调解率达100%。老支书用一次次融情、理、法于一体的调解法,将矛盾纠纷及时高效化解,已悄然成为信访群众的“知心人”,矛盾纠纷的“灭火器”。
南方+记者 黄敏立 通讯员 肖于遂 梁嘉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