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下称“顺职大”)正式亮相。从学院到大学的两字之差,意味着顺德绵延百年的大学梦想终成现实,更意味着顺德终于拥有第一所能与“万亿制造”量级相匹配的本科院校,为佛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顺职大为佛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供图
顺职大为佛山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补上了至关重要的一环。学校供图
顺德圆了百年大学梦
顺德自古崇文重教、英才辈出,被誉为“状元之乡”“岭南壮县”。顺德人办大学的梦想,源于150多年前首批留美幼童的求学——其中的顺德人梁敦彦,后来力促创办“清华学堂”,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美的、格兰仕等企业从作坊式生产迈向规模化制造,顺德“制造业王国”的雏形渐显。彼时,由于技术人才奇缺,顺德到广州把工程师接到顺德,利用“星期六工程师”攻关企业技术难题,成为那个年代独特的风景线。
一直以来,顺德人有一句口头禅:“借别人的脑袋发自己的财”。但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地位不相匹配,却一直是顺德人的“心结”。这不仅因为高校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名城和名校总是相互成全,也因为大学生也是城市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没有大学,就自己兴建大学。2000年3月26日,当时的顺德市政府组织“兴建顺德大学筹款万人行”活动,63万人次踊跃捐款3.02亿元,其中李兆基、郑裕彤等海外乡亲捐款近2亿元,一座现代化校园在桂畔海旁拔地而起。
作为顺德至今最大的捐建项目,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在建设发展各个时期,都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海内外乡亲的慷慨捐献。截至目前,学校累计获得各类捐赠超4.7亿元,一笔笔滚烫的资金承载着顺德人对本土大学的热望。
7月10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正式亮相。学校供图
7月10日,顺德职业技术大学正式亮相。学校供图
办学26年以来,顺职大根植产业、服务产业、引领产业,实现产业群与专业群、技术链与教学链、教学名师与大城工匠深度融通,形成鲜明的“产城教融合”办学特色,赢得高职教育“清华”的美誉。
但是,从高职院校到本科大学,顺职大走过了漫长的攀登之路:2005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入选国家重点培育高等职业院校,2010年入选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2019年成为首批国家“双高计划”院校,2025年更名升格为职业本科大学……这一个个时间节点,串联起的不仅是一所学校的成长史,更是中国职业教育从专科到本科层次跨越的探索史。
百年梦想,一朝梦圆。肩负着万千期盼的顺职大,紧随顺德的步伐,迈入“二次创业”的全新征程。
佛山首家职教本科
在全国 GDP20 强城市中,佛山是少数没有 211、985 高水平大学的城市之一。这些年,佛山虽努力吸引外地高校建分校区、引进研究生院,但随着教育部严控跨省异地办学,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了布局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重视本土大学建设是解决“人才饥渴” 的更有效途径。
因此,顺职大从学院升级为大学、从专科升为本科,既是名称和身份的转变,更是办学层次和使命的全新升级,佛山对此寄予厚望。
作为中国工业第四城,佛山制造业下一个目标是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元。这一数字背后是产业根基的深层较量,唯有高水平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才能构筑产业“护城河”。
职业本科一般学制4年,既非3年制高职专科的“加长版”,也非普通本科的“复制版”,其定位是“职业在前,本科在后”,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本模式,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
顺职大在这方面经验丰富:11个省级以上高水平专业群各有一个产教融合大平台对接产业集群;校企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创、项目共研、师资共培、就业共助、资源共享”;与知名高校、龙头企业共建 9 个产教融合共同体、22 个产业学院,将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对佛山而言,顺职大还是一张新名片,为“再造一个新佛山”提供坚强支撑,为城市竞争增添筹码。近年来,不少经济强市推动建设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去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升格为佛山大学,使佛山成为全省第4座拥有以城市命名大学的城市,在“大学”追逐战中占得先机。
如今顺职大的加入,让佛山高等教育布局更完善多元。佛山大学侧重综合性学科发展,提供全面人才支撑;顺职大聚焦职业本科教育,深耕产教融合,为制造业升级输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两者各有侧重又互补,构成服务地方发展的“双轮驱动”格局,不仅增强佛山在区域高等教育竞争中的优势,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更强劲多元的人才动力。
滋育于桂畔海潮声,躬耕于大湾区沃土,崭新的征程,顺职大启程!
采写:南方+记者 蒋晓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